羅馬尼亞(一)巴爾幹半島簡介、羅馬尼亞議

巴爾幹半島簡介
                巴爾幹半島位於歐洲東南部,東邊有黑海、西鄰亞德里亞海、南面是愛琴海。北部邊界通常被定為多瑙河、薩瓦河和庫帕河。總面積約有49萬平方公里。素有「歐洲火藥庫」之稱的巴爾幹半島,是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地點。大戰之後,半島漸形成四個國家,南斯拉夫、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及希臘。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進行反法西斯的抗爭,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1991年6月南斯拉夫解體,先後分裂成七個國家,其順序為:        1991年6月斯洛維尼亞首先宣布獨立。克羅埃西亞在同一時間也宣布獨立。同年11月馬其頓獨立。1992年3月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宣布獨立(立即在同年4月5日起爆發內戰,到1996年2月29日止,可謂在獨立過程中最為慘烈的國家)。        1992年4月塞爾維亞與黑山共和國合併為新南斯拉夫。        2006年黑山共和國脫離塞爾維亞也正式獨立。        2006年塞黑聯邦解散,成為塞爾維亞共和國。        2008年科索沃是最後一個宣布獨立的國家。  

     巴爾幹半島旅遊動線。



羅馬尼亞狂想曲第1」作曲家-喬治‧安奈斯可     取自YouTube





                範圍畫分上,有「巴爾幹半島」及「巴爾幹地區」之別。羅馬尼亞屬「巴爾幹地區」,但不在「巴爾幹半島」之內。

羅馬尼亞
                羅馬尼亞位於東歐北邊與烏克蘭與摩爾多瓦為鄰,西方與匈牙利與塞爾維亞接壤,南邊與保加利亞大半有多瑙河為界河東邊臨黑海西岸。
                西北~東南走向的喀爾巴阡山與東西走向的外西凡阿爾卑斯山(又稱南喀爾巴阡山)將國土分成兩大平原,東部為瓦拉幾亞平原,西部稱匈牙利平原。

              首都:布加勒斯特位於西南部,是第一大城與工商業城市。國土面積:238,391平方公里。人口: 1996 萬 (2013年)。氣候過渡性溫帶大陸性氣候


羅馬尼亞國徽
             主體是一隻金色雄鷹,口銜十字架,兩爪各持利劍和權杖。雄鷹胸前的盾牌分為5個部分,代表羅馬尼亞歷史上的5個組成部分:
金鷹(左上):代表瓦拉幾亞公國。
原牛(右上):代表摩爾多瓦。
獅子與橋(左下):巴納特及奧爾特尼亞。
海豚(中下):代表多布羅加(黑海地區)
黑鷹、七座城堡(右下):代表特蘭西瓦尼亞。





羅馬尼亞議會宮  

                  羅馬尼亞議會宮舊名共和國宮或人民宮,位於首都布加勒斯特市中心的一個小山坡上。為西奧賽古統治時期所建,外觀為列寧式建築占地270X 240 米。高86 米,分地上12 層及地下8層(可使用4層),3,100個房間
                內部包含羅馬尼亞議會、三個博物館、國際會議中心等;約有70 %是閒置的,可出借給大型活動使用。曾是全世界第二大建築物,僅次於
五角大樓。2013年中國成都興建最大建築物
新世紀環球中心竣工後,退居世界第三。 (內部攝影付費)


    羅馬尼亞議會宮正面。 



    羅馬尼亞議會宮後面。 



    
攝影証,費用8歐。



                 西奧賽古為了彰顯個人及共產黨的偉大與貢獻,規劃蓋一座全國最大,可容納總統府,中央黨部,及各大行政部門的建築。於是
拆除老城區市中心的醫院、工廠、民房、教堂、修道院等地,至少有4萬人搬遷。1984年6月25日開工興建,動用了 600 個建築師及2萬個工人,花了33億歐元,夜以繼日趕工。
                議會宮的建築材料令人咋舌:3500噸水晶、70 萬噸鋼鐵和青銅、100萬立方公尺大理石、90 萬立方公尺木材、20萬米各種尺寸的純毛地毯,各式天鵝絨和錦緞窗簾裝飾著 白銀和黃金 。














亞歷山大‧揚‧庫扎大公(1820-1878)  
                       1859年,亞歷山大‧揚‧庫扎大公統一羅馬尼亞三個公國,蒙特尼亞、摩爾多瓦和特蘭西瓦尼亞。1862年成為羅馬尼亞首位大公。發起全國鄉村改革和農民解放等一系列的改革,是羅馬尼亞社會現代化和國家機構的建立者。








    
議會宮中最豪華的大廳,水晶吊燈重達5噸。



    水晶吊燈重達5噸。



    薩賓‧巴拉夏(1932-2008)的畫作,是西奧賽古最欣賞的畫家。































    
屋頂雕花裝飾貼有金箔。



























  聯合大道 仿巴黎香榭麗舍而建, 由羅馬尼亞議會宮陽台上遠眺。



                興建期間,羅馬尼亞經濟不振,工廠關閉,民生困苦,醫院缺乏藥品,迫使部分人民逃往中、西歐。同時也助長了民眾不滿的情緒,終於引
爆了羅馬尼亞革命
               1989耶誕節前夕,成千上萬的民眾,聚集在革命廣場,高喊西奧賽古下台。而西奧賽古則採取軍事血腥鎮壓,約有1200民眾死在這片廣場上。翌日,就在耶誕日當天,西奧賽古被逮捕,當天即被槍決,羅馬尼亞終於推翻共產制度邁向民主。

              革命期間,『人民宮』工程曾一度中斷,復工後,至 1997年竣工。所以,西奧賽古至死,都未看到自己一手規劃的曠世巨作完成,真不知為誰辛苦,為誰忙



    共產黨本部。




革命廣場。
                     1989年12月22日年羅馬尼亞人民集會,軍民衝突後,爆發了羅馬尼亞革命,最終軍人倒戈,推翻了共產黨的統治。





革命紀念碑-重生之柱
                 於2005年豎立,紀念1989年革命的犧牲烈士,高25公尺。好像是一把利劍戳破了黑色的鳥巢,也讓人民不忘推翻共產統治而付出的生命代價。









舊共產黨安全局  
                 革命廣場一角可看到一棟獨特的大樓,此樓在革命時期,受炮火嚴重攻襲。政府採取新建築保護古建築的方法,在兩層建築物上方利用現代化的玻璃帷幕修復,由外可以看到裡面。藉此保留這座建築,以紀念大革命當日的死難群眾。
                新舊合併的建築不僅重視歷史以意義,也另有一種藝術美感。這裡曾是以前共產黨的安全局,目前改為建築師協會總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孫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