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一) 波羅的海之路、維爾紐斯

波羅的海之路(Baltic Way)

                18世紀初,彼得大帝戰勝瑞典,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後,三小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陸續被俄羅斯統治,從此休戚與共。

1939年,蘇、德秘密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內容大意是:蘇、德兩國擴張歐陸領土時的友誼與共識,最後導致波羅的海三小國在德國默認下被蘇聯併吞。

《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於1988年被披露,憤怒的波羅的海三國人民掀起抗議蘇聯蠻橫統治的活動。1989年8月23日,立陶宛、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三國兩百萬人民,北起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歌謠廣場,向南經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的自由紀念碑,迄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大教堂,手牽手串起人鏈,向世人及蘇聯宣示復國決心。此路線長度超過600公里,是史上最長的人鏈,稱之為「波羅的海之路」。2004年2月28日,臺灣舉行228手護臺灣活動,其靈感就是來自「波羅的海之路」。

                                                                                              「波羅的海之路」資料照片。

剪輯_11.jpg

 

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波羅的海之路》的紀錄文件,列入世界記憶》以承認它們在紀錄歷史方面的價值。
 

羅的海三國的獨立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國會率先宣佈獨立復國。4月,蘇聯對立陶宛實施經濟封鎖,八月中旬,軍隊直接侵入立陶宛,波羅的海地區陷於緊急狀態。
    1991年三月,拉脫維亞舉辦公民投票,有74%支持獨立。8月,愛沙尼亞及拉脫維亞兩國也宣佈獨立復國。9月,波海三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2004年5月1日,三國正式成為歐盟會員國。

 

立陶宛

                  立陶宛歷史悠久,13世紀,建立立陶宛大公國;15世紀時與波蘭組成聯盟,是東歐最大的強國;1795年被俄國占領,消失了123年;直到1918年獨立後,仍被蘇聯控制;1990年宣布獨立,是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中,第一個脫離的國家。

維爾紐斯

當地導遊說 維爾紐斯是個多雨的地方」 。也許如此,我們到此城時,她以真實的面孔迎接我們。

                       

        音樂欣賞          Secret Garden(祕密花園)– Sometimes when it rains...

                  Secret Garden(祕密花園) 成立於1994年,由愛爾蘭小提琴家 Fionnuala Sherry 及挪威鋼琴家兼作曲家 Rolf Løvland 二人組成,為新古典音樂的代表。最著名的一首"You Raise Me Up"《你鼓舞了我》,超過100多位歐美藝術家演繹過。

 

首都維爾紐斯市老城面積為3.6平方公里,幾百年中,一直在跟周圍不同的民族爭雄。其間,也接受到不同宗教、統治者的洗禮,形成了一個多元文化民族。根據統計市區約有30座教堂,有猶太教、天主教、東正教等,因此,不同教派的信徒,都能夠找到自己的精神歸宿。

維爾紐斯老城區保留了歐洲的各種建築風格,如哥德、巴洛克、文藝復興和古典風格的建築自然地融為一體。 1994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維爾紐斯老城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

                              從飯店頂樓眺望維爾紐斯老城,市中心在內里斯河南岸。

IMG_4046_調整大小 .JPG

 

河岸兩邊的紅字,意為英文「 I Love You

IMG_4490維爾紐斯內里斯河_調整大小 .JPG

 

聖彼得與聖保羅大教堂 

  教堂始建於15世紀,早期是一座木造教堂,歷經過無數次祝融,現今的教堂是由大將軍米卡爾‧卡齊米日‧帕克於1667年,為慶祝維爾紐斯從俄羅斯解放出來而興建。

  教堂為波蘭建築師設計,外觀以乳白色為主,中央穹頂高聳,兩側有華麗的紅頂塔樓。入口處的台階下埋葬捐資人的遺體,據說,他在遺言裡要求把自己葬在教堂的入口處,讓後人從他身上踏過,藉此向上帝贖罪。

IMG_4261聖彼得與聖保羅大教堂 _調整大小 .JPG

 

  內部有義大利藝術家的兩千多幅精美灰泥浮雕裝飾,敘述聖經裡的故事,人物表情豐富,動作栩栩如生,精緻的讓人驚艷。

教堂內部為華麗的巴洛克式。

IMG_4296聖彼得與聖保羅大教堂 _調整大小 .JPG

 

IMG_4297聖彼得與聖保羅大教堂 _調整大小 .JPG

 

主祭壇前垂吊一艘聖彼得的坐船,據傳,是諾亞方舟的原型。

IMG_4270聖彼得與聖保羅大教堂 _調整大小 .JPG

 

         聖彼得                                                                                                                                聖保羅

IMG_4281聖彼得與聖保羅大教堂 _調整大小 .JPG

IMG_4282聖彼得與聖保羅大教堂 _調整大小 .JPG

                                                                                                   

                  骷髏之舞:提醒人們死亡的普遍性。

IMG_4285聖彼得與聖保羅大教堂 _調整大小 .JPG

 

                                               戰鼓:有600年歷史,維陶塔斯大公(1350~1430)遠征黑海時所用。

IMG_4288聖彼得與聖保羅大教堂 _調整大小 .JPG

 

黎明之門

黎明之門約建於1503至1522年之間,因位於黎明街而得名。是維爾紐斯老城區的南邊城門,若依中國人命名方式,這裡可能稱為南門。老城區曾有九座城門,黎明之門是唯一保留的中世紀城門。當地居民經過黎明門時,會在胸前劃十字來表示尊敬,足以證明它在維爾紐斯市民心中份量。

黎明之門外觀

IMG_4307維爾紐斯市黎明之門_調整大小 .JPG

 

黎明之門內觀

IMG_4312維爾紐斯市黎明之門_調整大小 .JPG

 

城門上二樓,有座聖母瑪麗亞禮拜堂,裡面是尊黑面聖母,據說有心疾、手疾、腳疾等疾病之人來此祈求者能獲痊癒。

IMG_4322聖母瑪麗亞禮拜堂_調整大小 .JPG

 

聖泰蕾莎教堂

 建於1633年-1654年, 是由義大利建築師設計出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內部極為華麗。

IMG_4339聖德蕾莎教堂_調整大小 .JPG

 

聖靈教堂

聖靈教堂是東正教堂,進入大門後內部有個小庭院,教堂外觀搭滿鷹架正在整修。

IMG_4339聖靈教堂_調整大小 .JPG

 

聖三一教堂

鵝黃色的洛可可式拱門為巴西利亞門。

聖三一教堂.JPG

 

聖凱西米爾教堂

  聖凱西米爾教堂是座天主教教堂,建於1618年,以紀念聖潔的王子凱西米爾。為立陶宛第一座巴洛克式教堂。18世紀末,立陶宛被俄國占領,加上新的皇冠穹頂,希望喚醒民族意識。 

IMG_4361聖凱西米爾教堂_調整大小 .JPG

 

IMG_4014聖凱西米爾教堂_調整大小 .JPG

 

維爾紐斯市政廳

       “市政廳大樓”修建於1799年、為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許多外國政要都訪問過這裡,市政廳大樓現在作為遊客中心兼舉辦藝文活動。 

IMG_4369維爾紐斯市政廳_調整大小 .JPG

 

                市政廳外牆有三塊銅牌,最上方的是1994年,維爾紐斯舊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中間的是2002年,美國布希總統來此訪問留下名言:任何人與立陶宛為敵、便是與美國為敵。最下方是2009年當選歐洲文化之都。

IMG_4368維爾紐斯市政廳_調整大小 .JPG

 

簽署之屋

1918年立陶宛簽署獨立宣言的重要處所。 

IMG_4383簽署之屋.JPG

 

聖安娜教堂 建築群

聖安娜教堂是羅馬天主教會,最初為木質結構。1419年毀於祝融,1500年左右重建。教堂高22米,寬10米,使用了33種特殊的紅磚塊建成。佈局均勻,色調和諧。外觀有千變萬化的尖塔造型是哥德式建築,教堂內部卻是巴洛克式的裝飾,金碧輝煌,牆壁是1740年代的名家繪畫,是老城最富盛名的建築。

據說,1812年拿破崙東征時路過此地,看到聖安娜教堂時讚嘆不已,竟想要整個教堂搬到巴黎去。還好他東征俄羅斯失敗,快速返回巴黎,教堂才逃過一劫,仍然留在原地,成為立陶宛的世界文化遺產。

左側為聖安娜教堂、中間為西妥會教堂及修道院、右側為教堂鐘樓。

P1180050.JPG

 

立陶宛總統府

       總統府的建築可以追溯至14世紀,經過多次重建後,16世紀曾為維爾紐斯主教宮殿,18世紀為維爾紐斯總督的住所,1812年拿破崙攻打莫斯科時曾駐蹕在此。目前乳白色的總統府建於1824年~1834年,1997年成為立陶宛總統府和官邸。

IMG_4402立陶宛總統府_調整大小 .JPG

 

維爾紐斯大教堂和教堂廣場 

    維爾紐斯大教堂以白色大理石建造, 1783 年竣工。前方六根圓柱及三角門楣帶有濃厚的希臘建築風格。1786~1792年間,三角門楣上安置三位守護神,中間是聖海倫娜皇后 (象徵手持真正的十字聖架、右邊是聖凱西米爾(象徵著立陶宛)、左邊是聖斯塔尼斯勞斯(象徵著波蘭)。雕像不幸於1950年間,被史達林下令摧毀,1993年,又重新豎立。

    維爾紐斯大教堂是立陶宛天主教主座教堂,也是歷代大公舉行加冕儀式的地方。在大教堂的地下教堂的牆上,有立陶宛最古老的壁畫。

IMG_4408維爾紐斯大教堂和教堂廣場_調整大小 .JPG

 

IMG_4411維爾紐斯大教堂和教堂廣場_調整大小 .JPG

 

IMG_4426維爾紐斯大教堂和教堂廣場_調整大小 .JPG

 

  教堂前方的鐘樓,高 57 公尺,是全市最醒目的地標。14世紀中晚期,它原本是一座城市守衛塔。15世紀開始,編給教堂當作鐘樓使用。17世紀時,鐘樓上方鑲嵌金色的時鐘。教堂前的廣場是周末假日時全市最熱鬧的地方。

IMG_4435維爾紐斯大教堂和教堂廣場_調整大小 .JPG

 

                            鐘樓旁的 波羅的海之路》 南方起點

IMG_4412維爾紐斯大教堂和教堂廣場_調整大小 .JPG

 

奇蹟磚

  位於大鐘樓至大教堂的中間附近,上面鑲嵌著幾個拉丁字母「STEBUKLAS」翻成英文是MIRACLE(中文翻譯-奇蹟)。 「波羅的海之路」真的發生了奇蹟,現在這裡變成遊客的許願磚。

IMG_4414維爾紐斯大教堂和教堂廣場_調整大小 .jpg

 

立陶宛大公皇宮

                 立陶宛大公皇宮,就在大教堂後方,這裡是立陶宛歷代大公居住的皇宮。皇宮修建於15世紀,曾是波蘭立陶宛聯邦的政治、行政和文化中心長達四個世紀,但在1801年被拆毀。2002年,大公皇宮開始重建,並在2009年7月6日開幕。

IMG_4422維爾紐斯大教堂和教堂廣場_調整大小 .JPG

 

   皇宮前的廣場上立著立陶宛大公國開國君王蓋迪米諾斯大公,身披盔甲手持利劍的青銅雕像 旁邊還有傳說中夢到的狼

IMG_4418維爾紐斯大教堂和教堂廣場_調整大小 .JPG

 

維爾紐斯紀念碑

在教堂右後方一棵大樹下,立著一顆大石頭,石頭上面刻著「維爾紐斯1323-1973」,是維爾紐斯建城650周年紀念碑。正式文件記載,蓋迪米諾斯大公就是在1323年遷都在維爾紐斯,此後,維爾紐斯一直是立陶宛最重要的城市。

IMG_4419維爾紐斯大教堂和教堂廣場_調整大小 .JPG

 

蓋迪米諾山丘上的 "  紅磚塔  "  

  維爾紐斯城13世紀開始,大公蓋迪米諾(1316年至1341年執政)就在這此山丘上下令建造,後來的統治者維陶塔斯(蓋迪米諾的孫子)則在1409年改建為紅磚建築。當年的城池已毀於俄羅斯時期,而今的塔樓是於1930年時修復而成。其名稱就是以立陶宛蓋迪米諾斯塔大公命名,而今,此塔樓改建為立陶宛國家博物館 。

IMG_4040_調整大小 .JPG

 

                                                  以往凡占領過該城的軍隊,必在塔上插上自己的旗幟。

IMG_4042_調整大小 .JPG

 

國家博物館

                 國家博物館建於1855年,是立陶宛最大及最古老的博物館。後面山丘紅色的建築就是蓋迪米諾塔。

IMG_4478.JPG

 

立陶宛國家戲劇劇院

               立陶宛國家戲劇劇院立面上的三個繆斯女神,代表希臘戲劇文化的主要形式:戲劇、喜劇和悲劇,以三種不同的情緒雕像作為劇院的標誌。

IMG_4454國家劇   門口_調整大小 .JPG

 

IMG_4457國家劇   門口_調整大小 .JPG

 

三十字架

  站維爾紐斯大教堂廣場 往後山丘上,可看到白色的三十字架。根據記載,曾有方濟各會修道士來此講道,被信仰異教的當地居民拷打致死,因此興建了三十字架。三十字架始立於1636年,當時是木製的,目前的三十字架,是在立陶宛獨立前夕1989年6月14日重建的。

IMG_4024_調整大小 .JPG

 

                                                                            波波斯之旅路線圖

剪輯_2.jpg

 

晴天旅遊  http://www.sundaytour.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孫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