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一) 斯科普里、德蕾莎修女之家

                馬其頓(一) 斯科普里、德蕾莎修女之家 馬其頓        西元前4世紀馬其頓王國曾統治巴爾幹半島,其後歷經羅馬帝國、保加利亞帝國、拜占庭帝國的統治。14世紀末,鄂圖曼帝國逐步征服東南歐,此後約500年皆統治馬其頓地區。1912年兩次巴爾幹戰爭後,大部分馬其頓劃歸塞爾維亞。
                1946年,馬其頓加入南斯拉夫,1991年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解體後,獲得獨立稱馬其頓共和國,簡稱為「馬其頓」。但希臘方面認為「馬其頓」是希臘歷史的一個概念(亞歷山大大帝為古希臘北部馬其頓國王)。所以反對馬其頓共和國使用「馬其頓」的名稱。聯合國建議暫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獲取國際承認。首都是斯科普里。人口約202萬人,馬其頓族占約65%,主要信仰東正教;阿爾巴尼亞人占25%,信仰伊斯蘭教。

由旅社頂樓俯瞰斯科普里



        下午抵達斯科普里,在旅社吃完晚餐後,就與內人及兩位團友去欣賞首都夜景。因誤解服務生說方向,反方向走了一段不算短的冤枉路。所幸,碰到兩位本地小姐,像是大學生,她們很熱心的要親自帶我們去。到達目的地後,小姐們主動要求拍照,於是就拍下這張溫馨的照片留念。

     兩位熱心的馬其頓小姐合影。



斯科普里
                       斯科普里市中心以發達河為界,分為兩個行政區。北岸賽爾地區,是斯科普里的土耳其舊市區。南岸是辛塔爾,有許多現代建築,是斯科普里市區的中心。
                       受到500多年鄂圖曼帝國的占領,及50年南斯拉夫的統治,馬其頓想擺脫伊斯蘭和共黨的文化色彩,而走出自我。於是馬其頓執政黨在2010年提出斯科普里2014計劃,計畫改善發達河兩岸景觀,興建眾多具有歷史意義的紀念碑。內容包括雕塑、噴泉、橋樑以及博物館,費用估算達5億歐元。如今,斯科普里的都市開發成果,在各方面都隨處可見,尤以雕像林立最為醒目。

    
為了擺脫鄂圖曼帝國的陰影,亞力山大的父親腓立普二世雕像背向土耳其舊城區。



    
亞力山大及其父母。



   
發達河兩岸現代建築林立。



   
發達河。    







文明橋
                         建於2013年,象徵在這片領土上發展的文明。橋上架設的雕像都是歷史上傑出的人物,馬其頓的榮耀將永遠傳承下去。








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
                  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527  565)出生在斯科普里附近,西元518年城鎮毀於地震,之後由查士丁尼一世重建。








古石橋 
                古石橋建於1451年至1469年間,由穆罕默德二世庇護建造,連結了發達河南北兩岸,是馬其頓首都斯科普里的地標。作為連接過去和現在的象徵,且出現在市徽上。石橋還連接最重要的馬其頓廣場舊巴扎
                2010年,在石橋附近建設戈采爾切夫達姆格魯埃的紀念碑。 戈采•德爾切夫(1872-1903)是馬其頓革命組織IMRO的領導人,活躍在巴爾幹地區,是一位民族英雄,1903年在槍戰中被鄂圖曼軍隊擊斃。 達姆格魯埃(1871- 1906) 也是馬其頓的革命英雄,被鄂圖曼軍隊擊斃。


    
16世紀鄂圖曼時期的古石橋



   
古石橋夜景



   
 聖西里爾和聖梅索德兄弟雕像-他們發明格拉哥里字母。



   
 聖克里蒙和聖瑙姆雕像-他們簡化格拉哥里字母,發明西里爾字母



    
戈采•德爾切夫(1872-1903)是馬其頓革命組織IMRO的領導人。



   
 達姆•格魯埃(1871- 1906) 是馬其頓抵抗鄂圖曼的革命英雄



   石橋底下有一跳水女生雕像。



亞歷山大大帝雕像
                雕像高28公尺非常壯觀,是2011年 6月21日為紀念馬其頓獨立20週年而豎立的。因擔心希臘的抗議,不敢直接命名為亞歷山大大帝,而使用的名稱却 是"Warrior on horse"馬上的戰士。各國媒體大加批判,花費1338萬美元,豎立了一個世界級的巨型笑柄。
   

   亞歷山大大帝雕像。


 
    亞歷山大大帝雕像。



保加利亞第一帝國沙皇塞繆爾
                斯科普里在西元10世紀曾為保加利亞第一帝國首都,沙皇塞繆爾(997  1014)多次打敗拜占庭帝國。
   




    發達河
南岸是辛塔爾,有許多現代建築



   
 國家劇院。



   
 發達河北岸是賽爾地區,是斯科普里的舊市區。







舊火車站大樓
                時鐘指針仍停留在5時17分,那是1963年7月27日斯科普里發生大地震的時間。現在是地震博物館

    舊火車站大樓。



德蕾莎修女之家
                 德蕾莎修女(1910年8月~1997年9月,享年87歲)出生於馬其頓首都斯科普里市中心,原住屋因為地震已全部毀損,不過市政府用四個小銅框標示出損毀前的住屋範圍。附近有一座她的銅像和紀念館。

   
 德蕾莎修女之家。







                 
 莎修女是著名天主教慈善工作家,素有「加爾各答天使」的美譽。197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被稱為「貧民窟的聖人」。    
                2003
年10月,羅馬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將德蕾莎修女,列入天主教真福品名單。2016年教宗方濟各批准封聖,並訂9月4日為紀念日。封聖儀式完成後,教宗在布道演說裡表示,大眾可能不習慣立刻改口稱呼「聖人德蕾莎」,因此我們就繼續稱呼她為「德蕾莎修女」吧。


   一樓掛著許多與世界領袖們的合照。



   
與教宗合影。



    二樓展出生平事蹟照片、部分衣物及諾貝爾和平獎獎狀。







    諾貝爾和平獎獎狀。



   
三樓是座小禮拜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孫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