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
2016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馬其頓、科索沃及阿爾巴尼亞

尼泊爾(二)帕蘇帕提那寺、加德滿都杜爾巴廣場

帕蘇帕提那寺
                帕蘇帕提那寺在加德滿都以東約5公里處,始建於公元879年,目前的寺廟是西元1697年泊胡帕提德拉國王所建,是一座供奉印度教濕婆神的廟宇。巴格馬蒂河(Bagmati River)由神廟的東邊流經,向南匯入恆河。鍍金的屋頂,銀色的門窗,以及精雕細琢的木刻,在陽光照射下更顯金碧輝煌,氣派非凡。自17世紀以來,朝聖的香火就絡繹不絕。1979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帕蘇帕提”是濕婆神的另外一個稱號。Pashu “帕蘇”是眾生的意思,Pati “帕提”是主的意思,合起來即「眾生主」之意。 濕婆神是毀滅之神,也是創造之神。因此帕蘇帕提那寺便是印度教徒最後歸屬,舉行火葬的地方,簡單的說這裡就是一座「火葬廟」。

                    帕蘇帕提那寺

  


                 廟外的巴格馬蒂河畔,一共有十多座火葬台。以橋為界,上游的2座火葬台原是王公貴族所專用,下游的則是平民百姓使用。如今王室已廢,所以有錢就可以用上游的2座火葬台。喪家用竹架將遺體抬到這裡,由婆羅門主持儀式後,將屍體放到河邊石台旁,幫死者洗腳,代表洗盡生前一切罪過。再將遺體抬到用原木搭起架子的石台上開始焚燒。三個多小時後,將骨灰推到巴格瑪蒂河中,隨水而逝。
                此地焚燒大體的儀式是公開進行,並不避諱外人觀看。他們認為,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份。為了尊重死者,盡量不要近距離拍攝。
寺廟只允許印度教徒入內,遊客們可以從巴格馬蒂河東岸觀望。帕蘇帕提那寺已於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帕蘇帕提那寺入口。



   巴格馬蒂河畔一共有十多座方形火葬台。






   貴族與平民的火葬台以橋為界。



   上游的2座火葬台原為王公貴族所專用。



   貴族火葬台上方就是帕蘇帕提那寺。



                巴格馬蒂河東岸有錫克教的苦行僧供遊客們合照,賺取小費。當地導遊說這些苦行僧都是裝扮成的,真正的錫克教徒都在附近山中修行。順著小山丘向上爬,沿途有十多座沿坡而築的白色舍利塔,裡面供奉著濕婆的靈甘Lingun(生殖器)。
 
  裝扮成錫克教徒的苦行僧。






   巴格馬蒂河東岸及小山丘上,有十多座白色舍利塔。






   裡面供奉著濕婆的靈甘Lingun(生殖器)




杜爾巴廣場
                杜爾巴廣場(Durbar Square)是指「皇家廣場」之意。1328年,阿里德瓦馬拉(Arideva Malla)佔領努瓦科特後進入加德滿都,建立馬拉王朝。1428年揚沙馬拉(Yaksha Malla)執政,後來讓長子協助管理巴德崗,三子管理巴丹的行政事務。
              1482年揚沙馬拉王去世後,兒子們各據一方,因而造成馬拉王朝的分裂。分裂成三國:次子繼承加德滿都、長子占據巴德崗、三子占據巴丹,從此兩三百年間兄弟三國各自努力,在商業、文化、建築和藝術各方面,都達到顛峰,為史上最繁榮時期。然而因政治上的互相矛盾,致使馬拉國力衰退,直到1769年馬拉王朝滅亡。
                  因三個城邦都有王宮,也都有一個 “杜爾巴廣場”。相同的背景,無論在風俗和建築上,都有相似之處。廣場上同樣會有:國王雕像、塔蕾珠神廟、濕婆神廟、毗濕奴神廟、猴神、黑天神像等。但其特色各異,加德滿都的杜爾巴廣場面積最大,古建築最多;巴丹的杜爾巴廣場是長條狀的;而巴德崗的杜爾巴廣場是中世紀建築群所在地,保存最完好,並將尼泊爾藝術之精髓發揮地淋漓盡致。
               這三個城邦相距不遠,近年來已經被日益發展的都市建築相連,很難分清確實的城市界線,而三個古城皆名列世界文化遺產。

 
加德滿都杜巴廣場
                加德滿都杜巴廣場,因曾經是皇宮,周圍圍繞許多重要的寺廟,因此觀賞寺廟是旅遊重點之一。加德滿都杜巴廣場有大、小兩個廣場。南邊的小廣場有座Trilokya Mohan Narayan三層塔樓,建於1690年,供奉印度教三主神之一的毗濕奴(Vishnu)。周圍有相當多的古建築,精緻木雕令人眼花撩亂。當地人生活其中,開商店、賣古董、藝品、食品、咖啡館等都在古建築裡。1979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建於1690年的納拉揚神廟 (Trilokya Mohan Narayan) 三層塔樓,供奉毗濕奴神。 (因尼泊爾地震,完全坍塌)



   毗濕奴神的座騎(可以說是交通工具)金翅鳥。



    
瑪珠.德瓦寺有著九層紅色臺階和三層重檐,建於17世紀,供奉的是濕婆神。   (因尼泊爾地震,完全坍塌)



   唯一歐式建築的朝覲宮。(因尼泊爾地震, 部分坍塌為危險建築)



獨木寺
                獨木寺(Kathmandap)位於舊市區中心地帶。尼泊爾語Kath(加德)意為「木頭」,Mand(滿都) 意為「廟宇」。據說加德滿都之名,由此廟而來。
                獨木寺是一棟三層樓木造建築,廟齡可追溯12世紀,傳說整間廟宇是由一棵樹木建造的,利用卡榫方式,沒有使用一根鐵釘。廟宇古樸,樑柱沒有雕刻
               如今的廟宇因年久腐朽,多半己經修繕過。廟內供奉的是尊財神爺廟裡還有一根木柱,來自西藏,據說可以治病。參觀期間就有當地居民背部倚靠著木柱,不斷的摩擦。
 
    
獨木寺。(因尼泊爾地震,完全坍塌)



 
  廟內供奉的是尊財神爺



   
廟中樑柱沒有雕刻。



   
居民背部倚靠著木柱不斷的摩擦。



塔蕾珠廟
                傳說塔蕾珠(Taleju)是馬拉王朝的守護神,庇佑皇室與王國的興盛。女神告誡,不能讓任何凡人看到自己的身影。可是馬拉王朝的國王Jayaprakash Malla在位時,有一天王后卻尾隨國王走進了宮室。 女神大怒而去,並降諭不再現身保護國王和人民。後經國王苦苦的哀求,女神才允諾會附身到尼瓦爾人釋迦種性女孩的身上。這就是現今尼泊爾「活女神」的由來。

  
 塔蕾珠廟。



   屋頂與門窗都是鍍金。



庫瑪莉之殿
(Kumari Ghar
                  庫瑪莉之殿就是活女神廟。 神的挑選,必須附合三十二項祥瑞特質,包括要身體必須完美無暇,且占星家確定這女孩的星座與國王的星座相合,在月圓之夜半出生、膚色不能太黑也不能太白等。最後,還要將女童帶到廟中大殿接受十分恐怖的考驗。
                被選出的活女神庫瑪莉(也就是處女的意思),必須居於寺中,只有在宗教節慶時才可離開寺廟。每年固定三次繞境為大眾祈福,另不定期出外巡視。由於她是神明,雙腳不可著地,進出不是坐轎子就是由侍女抱著。而活女神一旦受傷流血,或初經來臨時,就需要退位,重新挑選活女神
                當庫瑪莉卸任後,就可攜帶財富離開寺廟,過平民般的生活,自由地結婚生子。當地居民認為娶卸任的庫瑪莉為妻會早死,況且,當過庫瑪莉的女孩,過慣優裕富足的生活,一旦成為人母,難以勝任。因此目前在世的前任庫瑪莉大多數都沒有結婚。
                庫莉瑪每日有固定的時間出現在窗前與民眾見面,當地導遊準時帶領我們進入,雖見到庫莉瑪,也只有短暫的 1 ~2分鐘,而且也不准拍照。
 
  
庫瑪莉之殿。



 
  庫瑪莉之殿大門,內部不准拍照。



拜拉布神像
                哥比納寺擁有三級基座及三層屋頂,是棟紐瓦麗風格建築。而最吸引遊客們目光的則是立於旁邊的這座拜拉布(Bhairav)大型浮雕,又稱大黑天神像。高約5公尺,由整塊黑色石材浮雕而成。頭戴寶石和頭骨製造的榮冠,表情猙獰。幾隻手分別持有寶劍、斧頭、盾牌和頭骨,腳底還踩著一副屍體,拜拉布是濕婆神的眾多化身之一,也是最恐怖的化身。
              拜拉布是加德滿都谷地的原住民,被神化為地方的守護者,是尼瓦人(Newa)很重要的信仰主神。這座雕像是由別處移來的,年代比周圍的宮殿、寺院都還要久遠。大多數的尼泊爾人都相信,如果在黑色拜拉布雕像前撒謊,將來一定會遭受到天譴。

    杜兒巴廣場的拜拉布石雕巨像。



                 這裡的空氣品質不是很好,喧嘩聲不斷,鴿子飛來飛去,還真擔心空中掉下來的禮物。尤其台灣目前正流行禽流感,內心多少有些顧忌。但能在這世界遺產裡悠遊著,細細的欣賞,靜靜的品味,也是不錯的體驗,比起在西方都市裡逛鬧區,看精品,我寧願在此遛達著。
               大廣場裡,立有一根帕拉塔普‧馬拉國王石柱,柱頂有馬拉王朝(Malla dynasty)第九位國王,帕拉塔普‧馬拉的坐像。1641~1674年間在他統治之下,加德滿都谷地的文化與經濟都達到顛峰,許多宗教儀式與皇室建築風格,都是此時期留傳下來。

    
帕拉塔普‧馬拉國王石柱


 
  帕拉塔普‧馬拉的坐像。



 
                由一個不太大的門進入舊時的皇宮,門前有兩隻石獅及衛士守護,門的左側還立有一尊猴神,用紅色布包裹全身,連眼晴也矇起來。當地導遊說:是因為對面的
濕婆神廟有許多限制級的雕刻,猴神不想看,所以才矇住眼睛。
               宮殿內是一個長方型的庭園,四周是兩個不同年代的建築,一邊是白色宮殿,另一邊是深褐色宮殿。深褐色宮殿的轉角處,還有一幢九層高的塔樓,整幢建築無論是造型、雕刻都極為細緻精美,令人讚嘆。

   門前有兩隻石獅及衛士守護,左側還立有一尊猴神。



   白色宮殿。


 
  深褐色宮殿及九層塔樓。

 

  精美細緻的雕刻。



   沙阿王朝1723~1775年國王的龍椅。



廓爾喀士兵
                 廓爾喀士兵驍勇善戰的形象,源自英尼戰爭。1814英屬印度以3萬士兵侵略尼泊爾邊境,遭到廓爾喀1.2萬士兵頑強抵抗。奮戰2年,其盡忠職守、寧死不屈的勇猛精神,深獲人讚佩。戰後1816年簽訂塞格里條約尼泊爾英國監督。但協議中約定,英屬東印度公司招募廓爾喀士兵,成立「廓爾喀」兵團。當初被英國徵召加入駐等地,之後逐漸演變為英軍的常備部隊。至今,英軍仍留有一個總數約3,700人的廓爾喀傭兵旅,分別派至英國新加坡汶萊,以及1997前的香港,擔任駐軍。

 
  駐守皇宮的廓爾喀士兵。




尼泊爾王宮槍擊慘案
                2001年6月1日,尼泊爾王宮內發生血腥槍擊事件,根據官方說法:王儲狄潘德拉槍殺國王畢蘭德拉及另外10名王室成員,而他亦被指「意圖自殺」,3日後仍然傷重不治。亦有傳聞指狄潘德拉並非自殺,而是被門衛所殺 (當地導遊說狄潘德拉的槍傷是右太陽穴進入,而狄潘德拉是左撇子)。
                但一般坊間流傳這是一場政變畢蘭德拉、狄潘德拉都是被害者,隨後末代國王賈南德拉(畢蘭德拉的胞弟)登上王位。  
詳細內容連線如下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B%84%E6%BD%98%E5%BE%B7%E6%8B%89
       尼泊爾原為君主制,2008年通過憲法修正案,改為民主聯邦共和國。


     畢蘭德拉 與 狄潘德拉



晴天旅遊  http://www.sundaytour.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孫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