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法罕、哈鳩橋、三十三拱橋、薩珊時期古橋

         伊斯法罕   伊朗人流傳一句話:「伊斯法罕為世界之半」。
              伊斯法罕(Esfahan / Isfahan)位於伊朗中部高原,地處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早在西元前7世紀米提王國時期就有人在此居住,阿契美尼王朝時發展成驛站。11世紀的塞爾柱王朝和16世紀的薩非王朝,先後定都於此。雖是伊朗的第三大城,卻是伊朗首屈一指的觀光都市。
                西元7世紀伊斯蘭教崛起,波斯歷經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統治。許多小王朝瓜分天下,中世紀的黑暗時代,社會當然動盪不安。伊斯梅爾一世(1501~1524在位)擊敗白羊王朝,攻下大不里士,創建薩非王朝。為了與奧圖曼帝國和烏茲別克汗國對抗,訂伊斯蘭教什葉派爲國教。    

         阿巴斯一世15871629在位)商業上注重貿易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把農牧副業的編織、地毯發展為設計和生產專業化的工業。外交上與歐洲國家接觸頻繁進出口各項產品並為伊朗藝術家帶來新的靈感1597年大敗烏茲別克後,將首都從加茲溫遷到伊斯法罕。重新規劃都市,興建伊瑪目廣場 伊瑪目清真寺王宮哈鳩橋等大型建設,不但將古波斯的精緻文化,表現在令人讚嘆的建築景觀和工藝書法上,更提供居民假日休閒的好去處。阿巴斯一世國勢強盛時版圖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喬治亞以及土庫曼烏茲別克阿富汗巴基斯坦的部分。
               今日的伊朗無論在信仰、文化或種族等各方面能重現昔日波斯帝國的光輝都要歸功於薩非王朝難怪伊朗人心目中,薩非王朝的國都伊斯法罕,是最漂亮、最有文化氣質的城市。

  
   伊斯法罕市景。









     
     
  世界上造型獨特的石橋不多,而伊斯法罕就有兩座。


    哈鳩橋
                    哈鳩橋Khaju Bridge橫跨查揚德羅河上,建於薩非王朝時代,至今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橋身110公尺,名氣上雖然不及三十三拱橋,但它的外觀要比三十三拱橋更美。
                古代伊朗人為了提供都市給水,故興建此橋,其實它具備水壩的功能。而伊斯法罕有「世界之半」之美譽,哈鳩橋功不可沒。
                 哈鳩橋是人行步道,共分兩層,下層有二十三個橋拱,橋的兩端各設有一個堡壘,中間還有一個八角亭。橋樑下方河水不深,有工作者在清理河床雜草。

   哈鳩橋。



   哈鳩橋有二十三個橋拱。


 
  中間還有一個八角亭。












 
  工作者在清理河床雜草。










   哈鳩橋是人行步道。






   橋頭的石獸。







   三十三拱橋
                       三十三拱橋建於 1602 年,也具備堤壩的作用。橋長 298公尺,因有33個橋孔而得名。此橋要比哈鳩橋更有名氣。其實二座橋樣式差不多,只是哈鳩橋中間有個八角亭,橋身比較短一點。而三十三拱橋設計上較為單調
               這二座名橋都僅限行人徒步,不需擔心人車爭道。兩岸則是公園,坐在岸邊,看著拱橋,拱橋下有大人帶著孩童戱水,是野餐的好去處。

   三十三拱橋。



     因有三十三個橋拱而得名。



     拱橋下有大人帶著孩童戱水。



   也具備堤壩的作用。









   橋邊裝置藝術。

 


    薩珊時期古
                  另外還有一座薩珊時期(西元224~651)的古橋,歷經一千多年的風吹、雨打、日曬,卻依然屹立不搖,默默盡守職責。 石橋古樸典雅,四周環境幽靜,除了本團團員,來此參觀的人不多,好像大家對它的印象似乎在淡忘中......。

   薩珊時期古橋












   石橋古樸而典雅



    歷經千餘年的風吹、雨打、日曬,卻依然屹立不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孫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