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之旅(三)伏波山、疊彩山

伏波山

         伏波山位於廣西桂林灕江之濱,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孤峰,一半插入江中,高約60公尺。漢代時伏波將軍馬援南征曾經過此地,得名伏波山。
         伏波山主要旅遊路線有三條:

一,沿江,過休息廊,穿臨江迴廊,廊中有千人鍋;觀大悲古洞,可達聽濤閣。

二,沿山西拾級而上,山道有大鐵鐘;經過觀景台,可到達山頂。

三,進入還珠洞,緣珊瑚岩,岩內有佛像數百,均為唐代古蹟。

伏波將軍馬援銅像

伏波將軍356_調整大小 .JPG

 

桂林市景357_調整大小 .JPG

 

  伏波公園入口

伏波山358_調整大小 .JPG

 

千人鍋

         在公園臨江迴廊的亭內,存放著一口重達1000多公斤的大鐵鍋,據說能煮3擔米,供千人食用,因稱千人鍋 它與還珠洞口左側的大鐵鐘同時鑄造。    

         這兩件清初巨大的鑄鐵物,原置於疊採山的定粵寺中,後因定粵寺在抗戰時期毀於戰火,而移置於。這兩件遺物雖經歷了三百多年的風雨剝蝕,但至今仍光整無缺,上面的紋飾和銘文也清晰可辨。改朝換代的征戰殺戮早已灰飛煙滅,只留下歷史的物證,功過褒貶留待後世評說。

一口重1000多公斤的「千人鍋」。

伏波山359_調整大小 .JPG

 

公主鐘亭與大鐵鐘

               公主墳遺案,透出清宫秘聞韻事;
              還珠洞立鐘,引來屏幕燕舞瓊歌。

          公主鐘亭位於還珠洞口左側,1984年修建,因存放「和碩公主孔四貞」所鑄造的「大鐵鐘」而得名。單層翹檐、四角攢尖頂,方正古樸。順治8(1651) ,定南王孔有德在疊採山建定粵寺,炫耀功勳。順治9(1652),反清起義軍攻破桂林,孔有德自盡,家族被滅。其女孔四貞僥倖逃至北京,成為孝莊皇后養女,賜封「和碩公主」,為滿清唯一的漢人公主。   

         大鐵鐘位於伏波公園山道旁,高2.5米,徑1.7米,重2524公斤。康熙6年(1667),「和碩公主」孔四貞為悼念其父,擴建定粵寺,鑄造大鐵鐘,用以宣揚其父孔有德封藩建旗之功。

大鐵鐘如今存放於公主鐘亭

剪輯_調整大小 .jpg

 

還珠洞

              還珠洞位於伏波山的山腹,在西面和南面有兩個洞口可以入洞。 洞內高4米~6米,寬6米~8米,總長120餘米,面積600餘平方米。洞內有試劍石、唐代佛像、宋代畫像及甚多洞壁石刻。

相傳,古有一老漁翁在此洞拾得一龍珠,海龍王大怒,官府知道後立即命漁翁歸還,方使太平,後人因此而給山洞命名。

伏波山363_調整大小 .JPG

 

伏波山364_調整大小 .JPG

 

伏波山365_調整大小 .JPG

 

伏波山366_調整大小 .JPG

 

還珠洞摩崖造像

          還珠洞內摩崖造像約有2百多尊,大多為晚唐時期的佛像,距今約一千一百多年。洞內右上方,有48尊具有晚唐風格的佛像,是珍貴的佛教藝術傑作。

        左邊第一尊(4龕)為「旃檀佛像」:是釋迦牟尼的立像,右手指天,施無畏印,表示能解除眾生苦難;左手指地,施與願印,表示能達成眾生祈願。

               右邊三尊(3龕)為「佛陀說法像」:佛陀結跏趺坐於蓮花寶座上,左手置膝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環形為說法印。左側是文殊菩薩;右側是普賢菩薩。合稱為「釋迦三尊」,又稱為「華嚴三聖」。

旃檀佛像及華嚴三聖。

伏波山367_調整大小 .JPG

 

              左邊第一尊(2龕)為「佛陀成道像」:佛陀結跏趺坐,左手仰放在左腿上,表示禪定;右手置右膝,掌心向內,垂直指地,此為觸地印(又稱降魔印)。表示大地能證明佛陀犧牲自己為眾生解脫。

       右邊三尊(1龕)為「西方三聖」:中尊為阿彌陀佛。兩旁持淨瓶者,分別為右脅侍觀音菩薩;左脅侍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聖」,管理西方極樂世界。

佛陀成道像及西方三聖。

伏波山368_調整大小 .JPG

 

              第7龕:「道士雕像」:這是還珠洞中唯一的「道教造像」,龕中兩位道士在爭辯。一尊頭包方巾,高談闊論;另一尊盤膝而坐,專心聆聽。勝者眉開眼笑,敗者鼓腮生氣,造型極為生動。屬宋代作品,非常珍貴!

宋代的道士雕像。

伏波山369_調整大小 .JPG

 

伏波山436_調整大小 .JPG

 

洞壁石刻

伏波山371_調整大小 .JPG

 

試劍石

傳說,伏波將軍馬援南征時與作亂犯境者在還珠洞中談判,談至僵局,馬將軍拔劍而起,劍光一閃,竟將巨大的石柱貼地削去寸餘,敵方為之色變,立刻答應退兵。

其實,那條所謂的劍痕縫隙原來是石灰岩的岩層,是水流沿著裂隙沖刷溶蝕出一條殘柱,整個試劍石只是一根鐘乳石。如今,它無水可產生溶蝕作用,無法分解碳酸鹽而產生新的沉澱,失去了繼續生長的條件和環境,所以它將永遠都是一塊離地懸空的奇石。

伏波山372_調整大小 .JPG

 

伏波公園旁的灕江風情

漓江風光361_調整大小 .JPG

 

漓江風光363_調整大小 .JPG

 

漓江風光364_調整大小 .JPG

 

疊彩山

桂林山水甲天下,所以來到桂林就是要看山看水。如果來此沒去過疊彩山、象鼻山、伏波山這三座具有代表的山,就不要說你來過桂林。

疊彩山在古代時,因山上多桂樹而稱「桂山」,由於山中有個四季生風的洞,又叫它作「風洞山」。疊彩山山體龐大,總佔地10.8萬平方米,由于越山、四望山、明月峰與仙鶴峰四峰組成。

進入疊彩公園大門,即可拾級上山。疊彩山因其山石層層橫斷,如彩綢錦緞相疊而得名。

疊綵山439_調整大小 .JPG

 

明月峰不高,只有73公尺。在明月峰山腰的風洞洞口上方,有著名書法家沈尹默題「 叠綵山 」三個大字。以及陳毅元帥千古絕句:「願作桂林人,不願作神仙」。

疊綵山384_調整大小 .JPG

 

疊綵山385_調整大小 .JPG

 

風洞入口處

剪輯.jpg

 

               風洞內有唐、宋摩崖佛像2490尊,表現的主要是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及他們的脅侍菩薩、脅侍弟子。 還有刻畫馬相伯先生像,讚揚其高操的人品和愛國心。

疊綵山387_調整大小 .JPG

 

馬相伯先生石刻像

          馬相伯(18401939),近代中國百歲愛國老人,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1902年,創辦中國第一所私立大學——震旦學院。1937年,在桂林風洞山前住了一年時間。畫像右邊的題字:“馬相伯夫子像贊:心赤貌慈,人瑞人師形神宛在,堅彌高彌”。

馬相伯先生像

疊綵山386馬相伯_調整大小 .JPG

 

康有為講學處遺址

               康有為(1858~1927),清末維新變法的主要發起者。1897年,康有為在桂林疊彩山景風閣收徒講學,培養維新志士,並認為科舉取士造成士大夫的無知與偏悖,上書清廷儘速設立大學堂。

疊綵山399_調整大小 .JPG

 

              疊彩山位於桂林市中心偏北部,緊傍漓江西岸,與伏波山僅千米之遙,正符合「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桂林寫照。站在疊彩山上登高眺遠之,看漓江,桂林市風景還蠻優美的。

疊綵山398_調整大小 .JPG

 

疊彩山上看木龍湖

疊綵山389_調整大小 .JPG

 

疊彩山上看伏波山

疊綵山393_調整大小 .JPG

 

疊彩山上看桂林市與灕江景色

疊綵山390_調整大小 .JPG

 

疊綵山391_調整大小 .JPG

 

疊綵山394_調整大小 .JPG

 

疊綵山395_調整大小 .JPG

 

疊綵山396_調整大小 .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孫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