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民俗采風    ( 四 )     鹿港老街、半邊井、新祖宮、隘門、鹿港公會堂

鹿港老街

『鹿港老街』一詞,廣義:是指包含整個鹿港鎮的歷史古蹟街區 狹義:是指由瑤林街連結著埔頭街所組成的範圍。

  鹿港昔日有港口,以貿易為主,港口附近便形成船行與商家的重要據點。瑤林街、埔頭街、大有街就是昔日碼頭區的主幹道(老街),人氣聚集,商店林立,現今已列入古蹟保護區,其中以瑤林街、埔頭街人潮較多

IMG_0180_調整大小 .JPG

IMG_0181_調整大小 .JPG

 

望你早歸 ~ 江蕙         音樂取自YouTube

 

IMG_0187_調整大小 .JPG

IMG_0188_調整大小 .JPG

IMG_0189_調整大小 .JPG

IMG_0190_調整大小 .JPG

IMG_0207_調整大小 .JPG

IMG_0208_調整大小 .JPG

IMG_0211_調整大小 .JPG

IMG_0213_調整大小 .JPG

 

  走進老街的紅磚道,曲折的巷弄,閩南風味的古宅,門楣上的避邪裝飾,歷經歲月的沉澱,古樸之意油然而生,訴說著舊時居民的生活型態。

  近年來觀光旅遊盛行,一些老街屋主便經營起民俗藝品店及風味小吃,使遊客在望風懷遠之餘,亦增添不少駐足之處。 

 

半邊井

  半邊井位在瑤林街12號,家門上方題有「三槐挺秀」的宅院,牆外有一口只有半邊的井,稱之「半邊井」。

              其實半邊井並不是只有半邊,古時候,只有富貴人家自行鑿井取水,屋主深知貧困人家取水不易,為了方便民眾取水,故將井建在圍牆中央,半邊井口在牆內,半邊井口在牆外,一則施恩不望報,同時也顧及到對方的尊嚴。此舉充分顯示當地居民的敦厚熱忱,及濃厚人情味。是「鹿港十二勝」中的「半井思源」。

IMG_0186_調整大小 .JPG

DSCF0000半邊井_調整大小 .JPG

  後因常有遊客將雜物拋入井內,增添屋主困擾,故填土封井。現今雖已無法取水,卻依舊是本地著名的景點。

 

鹿港公會堂      (縣定古蹟)   彰化縣鹿港鎮埔頭街72號

  昭和3年(1928)10月鹿港街長興建鹿港公會堂,佔地119坪,做為民眾的集會場所。光復初期為中山堂,為鎮公所所有。於民國六十七年(1978)起由老人會使用。2000年7月14日公告為縣定古蹟。2010年改為鹿港藝文館使用。

 公會堂屋頂棟架為木架構搭配鋼桁架,上舖水泥瓦。山牆的部分則為編竹夾泥牆之作法。

剪輯_8.jpg

 

鹿港公會堂

IMG_0214_調整大小 .JPG

 

 公會堂屋頂棟架為木架構搭配鋼桁架,內部是沒有柱子高大寬敞的大禮堂。

IMG_0216_調整大小 .JPG

 

 公會堂常舉辦各項展覽。

IMG_0217_調整大小 .JPG

 

【新祖宮】      縣定古蹟)

    新祖宮的創建源自於清乾隆51年的漳州林爽文抗清事件,乾隆52年福康安率軍抵達鹿港後,當地泉州義勇軍配合清軍,展開大規模剿滅行動,於乾隆53年(西元1788年)平定林爽文事件。

鹿港新祖宮正門

IMG_0221_調整大小 .JPG

 

  福康安感念天后護國庇民、威靈顯赫,乃奏請乾隆皇帝在鹿港敕建廟宇。乾隆52年(西元1787年)12月砌基豎樑,隔年工程竣工,迎請神像入廟安座。新祖宮是台灣唯一一座廟前立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碑」。

新祖宮正門前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的石牌

DSCF0000新祖宮_調整大小 .JPG

   

  新祖宮創建前鹿港已建有媽祖宮(鹿港天后宮),故稱「新媽祖宮」,簡稱新祖宮。寺廟是由清代官方出資興建祭祀的官廟,至今用於媽祖出巡的54付儀仗中,執事牌還寫有「奉旨特察」與「文武官香」,都凸顯了官廟色彩,為全臺唯一官設媽祖廟。

  日治時期(西元1895⎯1945年)日軍將新祖宮作為倉庫之用,廟宇遭受破壞。民國44年與民國63年兩次進行整修,及至近年縣府撥款修繕,逐漸恢復往日盛況,2011年列為縣定古蹟。

建築格局

                 建築格局依序為山門、廟埕、拜亭與正殿。正殿面寬七開間,明間神龕供奉主神天上聖母。鎮殿媽祖神像是一尊軟身神像,頭手頸是木雕,身體是藤編,可以轉動手腳換穿衣服。鎮殿神像之前為開基媽祖。

IMG_0223_調整大小 .JPG

 

新祖宮廟埕從大門看進去,中間的步道是皇帝走的。兩側為武官在左、文官在右。

DSCF0001新祖宮_調整大小 .JPG

 

DSCF0003新祖宮_調整大小 .JPG

IMG_0224_調整大小 .JPG

IMG_0225_調整大小 .JPG

IMG_0232_調整大小 .JPG

 

廟埕龍邊為兩層樓水泥造之聖德樓廟埕虎邊為金爐與石碑。目前廟方保存有乾隆53年(西元1788年)的「敕建天后宮碑記」、乾隆57年(西元1792年)的「天后宮田產碑記」、嘉慶11年(西元1806年)的「重修廟宇碑記」與道光14年(西元1834年)的「重修天后宮碑記」等等四塊碑石,是「鹿港八景」中的「新宮讀碑」

廟埕虎邊的石碑。

DSCF0005新祖宮_調整大小 .JPG 

 

隘門    縣定古蹟)

                   鹿港隘門建於道光10年(西元1830年),高約10尺,寬約8尺,上題有「門迎後車」四字。因歷盡滄桑,曾於民國68年傾塌,現已修復。是「鹿港八景」中的「隘門後車」。

DSCF0000隘門_調整大小 .JPG

 

   清代鹿港是有港口,屢經兵燹及漳泉械鬥,商賈士紳設置隘門,具有防盜禦敵及分隔境界的雙重功用。,每當宗族、聚落間發生衝突時,隘門成為聚落間界線的關口。當被對方追趕時,只要跑進隘門內,對方就會停止追趕,故有「惡不過隘門」之說。昔日鹿港的每個街道巷口都設有隘門,而今僅存一處,位於一條名叫後車巷的小巷中,為彰化縣之縣定古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孫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