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天安門廣場、故宮紫禁城
經典北京、河北、天津環線遊
河北省古時稱冀州,簡稱「冀」。位於黃河下游北岸,東臨渤海,西接山西,北方與遼寧和內蒙毗連,南鄰河南與山東。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統稱京津冀,是中國首都經濟圈,並囊括了承德、秦皇島、唐山等市。
北京(一)天安門廣場、故宮紫禁城
經典北京、河北、天津環線遊
河北省古時稱冀州,簡稱「冀」。位於黃河下游北岸,東臨渤海,西接山西,北方與遼寧和內蒙毗連,南鄰河南與山東。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統稱京津冀,是中國首都經濟圈,並囊括了承德、秦皇島、唐山等市。
北京(二)天壇 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有五大名壇,分別為: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及先農壇,五壇之中,以天壇位居第一。五大壇均為明代所建,清代沿用,是明、清兩朝帝王們為祭天、地、日、月、山川、太歲等神祇而建造的。這五壇呈對稱分佈在紫禁城(故宮)的東南西北,現皆已闢為公園,供市民觀賞遊覽。
北京(三)「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
北京中軸線——2024年7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一「軸」之間,文明永恆。「北京中軸線」是一條南北貫穿北京老城的軸線,全長7.8公里。由五項遺產要素及15處地標組成。遺產要素為:古代皇家宮苑建築、古代皇家祭祀建築、古代城市管理設施、國家禮儀和公共建築、居中道路遺存。北京中軸線 始建於13世紀,成型於16世紀,此後不斷改善,歷經逾7個世紀,是明清時期北京城格局的規劃建築與遺址組合體,也是中國現存最為完整的傳統都城中軸線建築群,在和諧中蘊藏著對比與變化,氣勢宏偉壯闊。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說:「節奏與韻律是構成一座建築物藝術形象的重要因素……。」
北京(四)頤和園
北京(三)頤和園 1998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頤和園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一年 (1702年),起初只是一座行宮。乾隆十五年(1750年) 起,大規模修建皇家園林,當時稱清漪園。咸豐十年 (1860年),清漪園遭到英法侵略軍破壞,光緒十四年 (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重建該處園林,改稱頤和園。其完整的設計,精巧的構思,體現出庭園藝術的極高水準。
北京(五)司馬台長城
北京(四)司馬台長城 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産。
長城—— 中國古代的建築奇蹟
長城象徵中國,如一條巨龍盤旋在崇山峻嶺之上。 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 但我爬長城,不是要逞好漢,是心存仰望。兩千餘年來,長城日曬雨淋,風刮冰凍,堅守本分,守護著關內的百姓,默默見證改朝換代。長城的厚重,不只是山的高大,建築的雄偉,更是歷史的沉澱。
北京(六)古北水鎮
古北水鎮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
古北水鎮景區位於北京市密雲區,坐擁鴛鴦湖水庫、背靠中國最美最險的司馬台長城。「古北水鎮」有著江南水鄉的寧靜與和諧,又融合了長城的雄偉壯麗,所以到此地住一晚,既爬長城又遊江南!一次遊覽,邂逅兩種風情。再加上西式教堂的點綴,增添了異國色彩,呈現出不一樣的景觀,讓人流連忘返。
北京(七)什剎海、三輪車遊胡同
什剎海
什剎海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面對北海公園的後門。是由前海、後海、西海及沿岸的名勝古蹟所組成。因周圍有:萬嚴寺、石湖寺、萬寧寺、佑聖寺、白馬關帝廟、廣化寺、護國寺、真武廟、火德真君廟及保安寺等十間寺廟,稱之「十剎海」。
河北—承德(一)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 1987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金山嶺長城位於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與北京密雲縣交界地帶,距北京市區130公里,橫亙在燕山支脈上。金山嶺長城建於明.洪武元年(西元1368年),為大將徐達主持興建。隆慶元年(西元1567年),抗倭名將薊鎮總兵官—戚繼光在徐達所建長城的基礎上續建、改建。
河北—承德(二)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 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清代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在蒙古草原興建「木蘭圍場」,並且大量興建行宮;其中熱河行宮位於北京與木蘭圍場的中間地帶,既可俯視關內,又可控制蒙古,於是以此作為行宮之中樞,開始大規模修建。木蘭圍場早在遼、金時期就存在,意為「千里松林」,曾作為皇帝狩獵之所。中國古代帝王狩獵,會依據季節的不同稱呼有別,分別是「春蒐」、「夏苗」、「秋獮」、「冬狩」。
河北—承德(三)普陀宗乘之廟
避暑山莊的東部和北部,環列十二座氣勢雄偉的寺廟,是聞名中外中國最大的皇家寺廟群。其中有八座歸清廷理藩院管理,這些寺廟地處在京師之外,通稱「外八廟」。外八廟的興建,囊括了中國佛教建築中的漢式、藏式和漢藏結合的藝術手法,標誌中國古代建築藝術達到達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