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8)羅浮宮    繪畫

義大利繪畫

                 大家所熟知的文藝復興15世紀緣起於義大利,鼎盛時期最有名的傑出人物是達文西;文藝復興晚期最有成就的畫家是提香,他留下大量的作品,對於後世畫家影響巨大;保羅·委羅內塞是提香的學生,《迦拿的婚宴》是最著名的作品,也是羅浮宮裡最大的一幅油畫,它與達·文西的《蒙娜麗莎》掛在同一個展廳。      

                 一日充實,可以安眠一生充實,可以無憾。——達 ·文西  

達 ·文西牆 

  羅浮宮是全球蒐藏達·文西作品最多的地方,共有六幅,除了舉世聞名的《蒙娜麗莎》外,還有《岩間聖母》、《費隆妮葉夫人》、《施洗者約瀚》、《酒神巴克斯》和《聖母子與聖安妮》,每一幅都是曠世珍品。             

《蒙娜麗莎》達文西 1503   德農館2樓6室 

    蒙娜麗莎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它代表達·文西的最高藝術成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畫作品。作品高77公分,寬53公分。畫中塑造出一位坐姿優雅,表情內斂,微帶笑容的貴婦。從眼角與唇邊精確表露出含蓄的感情,將內心和外在達到巧妙的結合。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嫵媚莫測的千古奇韻,被稱為「神秘的笑容」。

      羅浮宮鎮館三寶是:蒙娜麗莎、米羅的維納斯、勝利女神。

    蒙娜麗莎觀看人潮

IMG_2602_調整大小 .JPG

 

                                                                                                             

                羅浮宮因人潮洶湧,名作品前不是人滿為患,就是有玻璃防護,再加上角度因素,拍出來的效果並不理想。為讓讀者看到更清晰的畫面,所以部分照片取之網路。

       蒙娜麗莎 (取之網路)     羅浮宮20件珍品之一     羅浮宮鎮館三寶之一

剪輯_12_調整大小 .jpg

 

 

《岩間聖母》達·文西1483-1485 年  德農翼 二樓 大畫廊 5號房間

    《岩間聖母》是達·文西傳統宗教題材的畫作。畫面是按文藝復興盛期的古典主義金字塔式的人物構圖。塔頂是聖母的頭,底角是天使和嬰兒。

   山岩下人物呈現出溫和的及純真的表情。聖母瑪利亞以右手搭扶著下跪的幼嬰約翰,另一隻手伸向耶穌,天使用手指著這個畫面,一連串手勢代表保護、祝福等含義。                                                                                                        

IMG_2625_調整大小 .JPG

 

《施洗者聖約瀚》達·文西(1513)

《施洗者聖約翰》是一幅繪製在胡桃木畫板上的油畫,寬57cm,高69cm,作於1513年-1516年間,很多學者們認為這可能是達·文西的最後一幅畫作。

因約翰奉上帝之命為耶穌受洗而得名。漆黑的背景中,約翰裸露上身,只有臉部及右肩胳臂到右手,暴露在照明之中。約翰留著長頭髮,他左手持一個十字架,右手指彷彿指向天堂之路,臉上露出狡黠而神秘的微笑。                                                                                          

剪輯_19_調整大小 .jpg

 

《戴手套的男子》提香·韋切利奧  1522年

          戴手套的男子是提香早期的肖像畫,黑暗的背景中浮現年輕男子的臉龐,在簡潔安定的造型中,可以感受到堅毅沉穩的氣氛。   

IMG_2607_調整大小 .JPG

                 提香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的代表畫家,在繪畫史上的地位非常崇高,當時諸多王公貴族爭相訂製他的畫作,對西方繪畫影響深遠。據說,羅馬皇帝查理五世親臨他的畫室,發現一枝畫筆掉在地上,彎下身子替他撿起來,並風趣地說:「世上最偉大的皇帝給最偉大的畫家撿起一枝畫筆。」

 

《迦納的婚宴》保羅.委羅內塞     1562年

  畫的內容取自《新約》故事,記載基督完成的第一個聖跡:內容是耶穌和聖馬利亞以及使徒們在約旦河畔的迦納,遇到正在舉辦婚宴。主人邀請他們一起參加,婚宴上酒喝光了,耶穌請人將酒罈子灌滿水,將壇中的水變成了葡萄酒,讓大家繼續喝酒歡樂。

  委羅內賽是以迦納窮困人家舉辦的婚宴為題材,所以備酒不夠喝。場景卻搬到了16世紀富庶的威尼斯,畫中出現華麗的衣料、富貴的首飾、金銀器皿及典雅的建築,構成了不太協調的故事背景。人群中有當地名門貴族,還畫進了英國女皇、法蘭西斯一世、土耳其蘇丹、畫家提香、丁托萊托和畫家本人。 

IMG_2600_調整大小 .JPG

  據說,委羅內塞到了威尼斯以後,發現這裡的人們,追求享受生活的慾望,遠大於對宗教的虔誠,於是把這些生活饒有趣味的搬上了畫面。作品包含多種涵意與影射,令人省思。

 

法國繪畫

                 從17世紀開始,法國日益強大,以王室為代表的上流社會大量蒐購藝術品,使得巴黎成為藝術風格的發源地。18世紀興起的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等藝術風格,大都由法國藝術家主導;歐洲藝術中心從義大利至巴黎。    羅浮宮收藏的畫作以這個時期的法國畫家作品居多。                                       

 

荷拉斯兄弟之誓       雅克 路易 大衛    1784 年

       此畫背景,敘述羅馬創始初期腥風血雨的歷史事跡。羅馬城與阿爾巴城爭奪統治權,為避免雙方死傷慘重,雙方各派出三名決鬥。因此,用荷拉斯三兄弟、及居拉提三兄弟的決鬥,來代替大軍廝殺,失敗者須臣服於勝利者。然而,讓人揪心的是,雙方有聯姻關係,荷家三兄弟之一娶了敵方之女為妻,敵方之子亦將成為自己的妹婿。當雙方開戰,無論勝負,都將失去自己的親人。

       作者大衛把焦點凝聚在一個家庭的悲愴。出征前,父親傳遞刀劍的手高懸畫面中心,前面是誓死血戰的兒子,身後是哭泣的婦幼。表達出父親的凝重、母親與妹妹的悽愴與兄弟們的決心。                                                                          

IMG_2574_調整大小 .JPG

 

《薩比納婦女介入調停》 雅克 路易 大衛       1799 年      二樓達魯 75室

  作品描繪西元前8世紀羅馬建國的傳奇故事:羅馬人搶奪薩比納的女子,若干年後,薩比納王率兵攻打,企圖奪回自己的婦女。可是當初被羅馬人強佔的婦女,已經生兒育女了,兩邊都是親人,她們奮不顧身衝上前去,極力阻止這場衝突。

       畫面中央是薩比納女子赫西利亞,她的左手邊是丈夫–羅馬國王羅姆魯斯(持標槍者) ;右手邊是父親–薩比納國王塔提烏斯(持短劍者)。赫西利亞居中調解,最終阻止了戰爭。                                                                            

IMG_2576_調整大小 .JPG

                「感動人們的心靈,是藝術的一種神祕力量」。大衛正在用這個話題來倡導革命後法國人民的和解,他的簡單風格受古希臘的啟發。

  這幅畫讓我想起多年前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看到一尊雕塑,名為「薩比納婦人被姦」(The Rape Of A Sabine Woman)。當地導遊特別介紹此雕像,是雕刻家詹博尼亞於1583年的作品。描述一名被羅馬士兵強暴的薩比納婦人,驚慌的婦人嘴角上,卻帶有一絲微笑。因為當時生活艱苦,若能跟隨羅馬士兵,生活將會立即改善。而她的先生倒在羅馬士兵的胯下滿臉恐懼。

   「薩比納婦人被姦」雕塑                現置 義大利佛羅倫斯市政廣場

 

《拿破崙的加冕典禮》雅克 路易 大衛

拿破崙於1804年加冕為法國皇帝,而大衛在隔年創作了《拿破崙的加冕禮》,以10 公尺寬的巨幅畫面,生動地描繪拿破崙生涯的高峰。

名為《拿破崙的加冕典禮》,描繪的卻是皇后加冕儀式。原因是,在巴黎聖母院舉行加冕儀式時,本應由教皇執行,但拿破崙根本不把教皇放在眼裡,逕行拿過皇冠為自己配戴,展現出皇權至上的氣勢。大衛為避免留下爭議,選擇描繪隨後的皇后加冕儀式。畫面中英姿煥發的拿破崙,與坐在一側的教皇形成對比。

因為不滿拿破崙和其兄弟的衝突,其母親並未出席加冕禮。大衛透過畫筆,將拿破崙的母親面帶著微笑坐在看臺上。由於拿破崙實在太喜歡這幅作品,大衛特地複製一份,現在分別收藏於羅浮宮與凡爾賽宮中。 

而《拿破崙的加冕典禮》屬新古典主義派,強調對民眾有教化作用,宣揚了拿破崙政權的合法性,為王權統治服務。                                                           

IMG_2579_調整大小 .JPG

 

 

《大宮女》安格爾    1814年

             《大宮女》的作品是讓-奧古斯特-多明尼克•安格爾,和他的老師大衛一樣,都是古典流派藝術家。安格爾多次表現東方主題,女性裸體是他最鍾愛的題材之一。

  大宮女身為貴族,宮闈也極盡富麗精緻,其容貌美麗,體態優雅自然,帶著高貴與神秘氣息,如藕塘雨後新荷,不惹半點塵埃。                                                             

IMG_2587_調整大小 .JPG

  首先,必須要說的是這腰身真的很美,即使是一個裸像,也絲毫不給人加以色情和低俗之感。但許多評論家認為它美而不真,這宮女的脊椎骨足足多了三塊,上半身和下半身都一樣長了,對安格爾如此獨特的風格嗤之以鼻。安格爾自己也說道:「如果我須熟記解剖學的話,那我就不會成為畫家了。」

  然而,安格爾卻對現代藝術家產生了極大影響,畢卡索(Picasso)就借鑒了他的創造性和解構人體的手法,並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來。 

   

《維杰 魯布朗夫人及女兒》 維杰 魯布朗  1789年

                這是作者勒布倫出色作品,畫中描繪了三十二歲時的自己,和她可愛的女兒親熱地偎抱在一起的情景。畫家裝束樸素典雅,端莊秀麗,目光溫柔而深情。女孩則緊貼著母親,雙手摟著母親的脖子,顯得純真可愛。背景單純,色彩和諧,線條優美,襯託了作品的主題。

P1200198_調整大小 .jpg

 

《大洪水》安·路易·吉羅代·特裡奧松     1810年

  1810年,吉羅代的作品《大洪水》在和老師大衛的作品《薩賓女人》競爭中獲勝,獲得十年大獎。

  畫面裡站在岩石上的男人背著父親,左手抓著樹幹,右手試圖把妻子拉上來。妻子懷中抱著一個嬰兒,另一個孩子雙腳懸空,雙手抓緊母親的頭髮與肩膀拚命向上爬。母親被孩子的重量壓著膝蓋呈90度後仰,手臂被拉直。諷刺的是,全家都在生死關頭,老人手中還地握著他的錢袋,描述人之貪婪。                                                                                                       

IMG_2591_調整大小 .JPG

 

《阿塔娜入葬》安·路易·吉羅代·特裡奧松      1808年

  題材取自夏多布里昂1801年的小說《阿塔拉》,背景是17世紀的美洲。女主角阿塔拉是一名虔誠基督徒,她曾對母親發誓,永遠作為純潔的處女和虔誠的基督徒。日後,她愛上了印第安人喬克托,儘管喬克托願意與她結婚而皈依基督教。但處於對母親發過的誓言與對喬克托日漸熾熱的愛而兩難,最後她選擇自殺,了斷這份煎熬。

  畫面是日落時分的山洞裡,老隱士奧布里托著阿塔拉的屍體,喬克托眷戀地抱著女孩膝蓋,準備將其下葬。阿塔拉雙手合於胸前,手中拿著十字架。岩石壁上刻著聖經中的一句詩:我像花一樣凋謝,我像草一樣枯萎。吉羅代借鑑了基督下葬的圖式,賦予阿塔拉一種理想美。                                                               

IMG_2592_調整大小 .JPG

 

《伊迪帕斯和獅身人面像》安格爾 1826

       希臘神話中,底比斯的國王 被神諭警告:「其子長大後會殺父娶母」。後來,國王把兒子的腳筋割斷,丟棄深山裡。沒想到,棄嬰輾轉被科林斯國王收養,取名伊迪帕斯,意即『浮腫的腳』之意。
                王子長大後也聽到這個神諭,傷心的離開家園。流浪途中,科林斯王子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了自己的生父,又因回答出獅身人面怪物的問題,解救底比斯城
被擁戴為國王,娶了城邦的王后(自己的生母) 。伊迪帕斯得知自己殺父娶母,悲痛之餘,挖出自己兩隻眼睛而離去。

伊迪帕斯回答獅身人面怪物的難題,解救底比斯城邦。

IMG_2584_調整大小 .JPG

 

薩達那帕拉之死》    歐仁· 德拉克洛瓦     1827年

                這一幅是以西元前660年到前627年為背景,描繪亞述君主亞述巴尼拔攻打巴比倫失利後,被困在尼尼微宮。為了不讓宮殿和財寶落入敵人手裡,下令處死自己的妻妾和馬匹,然後燒毀宮殿、自殺。

   左上方側躺在床上的是薩達那帕拉,冷漠的目睹這個場面,各種扭曲的人體對照滿地金銀財寶和鮮血的顏色。此畫充滿激昂與情緒,表現出人類在暴亂時的野蠻、淫蕩和病態的殘忍,突顯出東方屠殺的猛烈。                                                                            

IMG_2611_調整大小 .JPG


    

《美杜莎之筏》 西奧多.傑裡科     1818年

  法王路易十八駐足於這幅畫作前,鎖著眉頭對作者說:「先生,這幅畫,不止是一幅畫這麼簡單吧?」。

  這幅畫作描繪在1816年,一艘法國護衛艦在布朗海峽觸礁擱淺,救生筏150人只有13人生還,他們在沒有食物和水的情況下熬了兩週。畫中描繪的是倖存者看到遠方前來營救他們的船隻那一刻。

  1815,英國與反法聯盟共同打敗了法國,並將拿破崙流放到聖赫倫那島上。1816年,為向復辟的波旁王朝示好,特意送了歐洲通往好望角的聖路易士港給法國,令路易十八(路易十五之孫,路易十六之弟)高興不已,特別組織了一個艦隊前往接收。但艦隊旗艦有一個不祥的名字,叫「美杜莎」。而領隊水是從沒當過船長的肖馬雷,只因為他是「保皇派」。

  由於肖馬雷判斷錯誤,船在布朗海峽觸礁擱淺。1816年7月5日,船長宣佈棄船。當時船上有400多人,船長帶著達官貴人登上6隻救生船。剩下的150名船員,臨時用船木打造的一個大救生筏,此筏即是「美杜莎之筏」。

  最初,美杜莎之筏由船長的救生船用繩子拖著走,因會拖累了救生船。後來,船長下令砍斷拖繩,美杜莎之筏由此開始了13天的死亡漂流。在沒有食物與水的恐慌期,人們飢餓難耐互相殘殺,啃吃死者的肉。最終,僅有15個人得救,登岸後又死去2人。                   

IMG_2618_調整大小 .JPG

  這宗海難激起法國各界輿論一致譴責。波旁王朝不想擴大這件醜事,官方報紙只發了一條小消息,軍事法庭悄悄判船長降職和服刑三年,草草了案。

  畫中黑人站在木桶上搖動布條的,他叫Jean Charles是美杜莎號的非洲水手。呆坐著的老者懷抱的可能是他死去的兒子,在絕望中等死神的降臨。最終是Agus號船將他們救起來。

 

德農館二樓天頂

  德農館天花板正中央的浮雕,四個角落有黃金老鷹,並刻有代表四個皇帝的英文字母:左上 N代表拿破崙 ;右上L代表路易十四 ;右下F代表法蘭西斯一世 ;左下SL代表聖路易     四周牆上為8位繆思女神。

IMG_2593_調整大小 .JPG

 

                羅浮宮各部門中,繪畫部規模最大、歷史最久。藏品緣起於弗朗索瓦一世收藏達文西的「蒙娜麗莎」,之後歷代國王大量訂購畫作來裝飾宮殿。而19世紀法國「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承先起後,當時成為世界美術史上的主流。我們參觀時間雖然短暫,但能欣賞義大利和法國的畫作,也算不虛此行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孫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