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十)奇琴伊薩 2
金字塔北邊的廣場散佈著好幾個平台,其中金星平台最為醒目,據說是祭神時舉行跳舞與演戲的儀式。這類平台建築是托爾特克式的,在瑪雅傳統文化並不存在。
金星平台。
白色道路
往聖井的路上是一條白色道路(sacbeobn賽克博),瑪雅人用石灰石粉刷或填補石頭縫隙的道路,用以連結祭祀中心、宮殿、重要建築或對外聯絡,是猶加敦遺址的特徵。
白色道路。
聖井
猶加敦半島由於河川稀少,地表的雨水沿著石灰岩縫隙滲透到地下,形成天然溶井(cenote),居民頼以為生。奇琴伊薩地區曾有三口終年有水的溶井,其中兩口溶井至今仍然存在。最著名且具有傳奇色彩的是「獻祭之井」(Cenote of Sacrifice),瑪雅人將其視為聖井。當時人們相信雨神查克(Chaac)住在聖井底部,每逢旱季乞雨時,舉行獻祭儀式,將貴重物品和活祭品投入聖井中。聖井很久以來就成為猶加敦半島的朝聖之地。
聖井。
蒸汽浴室
聖井旁有用石材建造的蒸汽浴室,宗教儀式中,將水淋在燒熱的石頭上產生蒸汽,以此方式淨身。
蒸汽浴室。
戰士神殿
奇琴伊薩的「戰士神殿」明顯是按照托爾特克首都杜拉的主神廟而建,由於瑪雅建築技巧精湛,比杜拉的主神廟原型更加宏偉。戰士神殿是一個階梯狀金字塔頂的石頭建築,內部的支柱被刻成武士的形狀。金字塔階梯頂端通往神廟入口處有查克莫使者的祭壇雕像。
戰士神殿。
戰士神殿頂端入口處。
查克莫雕像。
千柱群
戰士神殿南側的石柱群,上面刻滿繁複的圖案,老鷹、美洲豹、戰士、花草植物等。這種巨大石柱建築群是托爾特克文明重要的特徵。
千柱群。
上面刻滿繁複的圖案。
瑪雅時期的石板路面。
納骨堂或稱大祭司陵墓。
天文台
天文台(El Caracol卡拉科),又名「蝸牛」,內部設計非常特別,以兩條螺旋狀樓梯交叉向上,通向頂端的觀星台,因為很像蝸牛殼,西班牙人因此以蝸牛(El Caracol)來稱呼它。在建築的邊緣放著很大的石頭杯子,瑪雅人在裡面裝上水並通過反射來觀察星宿,以確定他們相當複雜且極為精確的曆法系統。
天文台。
馬雅城邦的普克與切尼斯建築
普克(Puuc)是馬雅語「丘陵」的意思。普克建築是西元700–1000年間,猶加敦半島西北部普克丘陵區的建築風格。
普克建築外牆裝飾分割為上下兩部分,下方為塊狀砌石堆疊的素面牆。上方以砂土和小石子的混凝土為建築材料,並且用石灰岩塊的馬賽克鑲嵌成華麗圖案,四面轉角處為雨神面具的長鼻子。
普克建築使用混凝土的特殊技術,使得基體與飾面能持久保存。這種工法至今仍然使用,精緻華麗的普克風被視為馬雅建築藝術的顛峰之作。
切尼斯(Chenes)風建築物上、下都有裝飾。
修道院
修道院建築群,西班牙人認為很像修道院而命名。此部外牆為普克風格,建築上半部用石灰岩塊排成馬賽克的各種紋飾,格子窗、圓柱和巨大的眾神面具。
此建築為普克風。
此建築為切尼斯(Chenes)風裝飾。
右側建築為普克風,而左側建築為切尼斯風裝飾。
出口處有扮成瑪雅民族的街頭藝人供遊客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