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二十) 聖米歇爾山       

聖米歇爾山         

  聖米歇爾山位於諾曼第地區以南的布列塔尼,是靠近聖馬羅海灣,距海岸約1公里的小島。小島呈圓錐形,由花崗岩構成,周長約900米,海拔88米。

  聖馬羅海灣漲潮迅猛,潮汐之間相差超過15米。每逢大西洋漲潮時,潮水將小島四周淹沒,聖米歇爾山四周頓時汪洋一片變成孤島。退潮時,小島則被大片沙岸包圍而變成山。時是山,時是島的聖米歇爾山,其變幻莫測的地貌,蔚為奇觀。19世紀法國文豪 雨果曾讚嘆:聖米歇爾山對法國,如同大金字塔對埃及一樣重要。法國前總統密特朗則說是“法國的泰山”。

IMG_1210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聖米歇爾山,是中世紀發展出的城堡小鎮,如夢幻般地突出於海上。山頂上著名的聖米歇爾山隱修院,是天主教除了耶路撒冷和梵蒂岡之外的第三大聖地。每年超過250萬人從世界各地前來參觀朝聖。島上超過60棟建築物現已受到法國當局的妥善保護。聖米歇爾山及其海灣於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IMG_1192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Edith Piaf - Mon Dieu(我的上帝)

 

  進入古城門,建築依山勢層疊而建,山腳下周邊發展出聚落,兩旁商店和餐館林立,漫步仿古風格的巷弄,時光彷若回到中世紀時期,頗值一賞。而這裏的奶油薄餅、蘋果酒更是遠近馳名,當然價格也很高貴。

搭乘接駁車進入 

IMG_0870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人口處

IMG_0905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國王門和國王塔

IMG_0910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奶油薄餅店

IMG_0912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IMG_0925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順著大路往修道院的方向走會先經過聖彼得小教堂,聽說當年聖女貞德也是受到聖米歇爾感召的。

IMG_0931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聖女貞德雕像

IMG_0937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聖彼得小教堂內部

IMG_1171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半山腰有漂亮的綠化空間,當然爬得越高,視線就可越好。可看到退潮後壯觀的海灘。 要參觀山頭上的修道院,必得先爬20分鐘山坡才能抵達。沿途牆壁與雕像上,有著斑駁的痕跡與密佈的青苔,醒悟到,這裡不僅有個修道院,也是個時光的縮影,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高處眺望連接聖米歇爾山的橋樑

IMG_1095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聖米歇爾山隱修院的參觀路線是:

 第 1層:購票後順著外部樓層,爬200台階可以進入夏特萊特庭院,再進入低矮的拱門,爬樓梯到守衛室,再爬90階便到達第三層教堂的大門,由頂層向下參觀 :

 

IMG_0944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IMG_0957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第3層:西側露台、修道院教堂、迴廊、餐廳。

第2層:貴賓廳、巨柱地下小教堂、聖馬丁教堂、納骨庫、松鼠輪、聖艾田禮拜堂、修士散步間、騎士廳。

第1層:施捨廳、紀念品商店  

聖米歇爾山隱修院的沿革

  西元708年,紅衣主教聖奧貝爾(Saint Aubert ),曾兩次夢到大天使米歇爾托夢,要求在當地山丘興建修道院,安息沿海週遭的亡靈,但聖奧貝爾主教不以為意。

  大天使第三次託夢,就在主教的頭上敲了一下,主教醒來發現頭上有個凹痕,才驚覺原來不只是夢。於是建造了聖米歇爾山上第一座教堂。這也是聖米歇爾山(Mont Saint-Michel)的名稱由來。


《聖奧貝爾的夢境》,此浮雕在奇蹟堂三層餐廳至二層的樓梯間

IMG_1049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教堂年久毀壞,10~11世紀,陸續興建修道院和教堂,不幸的是,屢遭雷擊而引發大火,因此也不斷的修繕。12世紀時蓋了高塔樓。13世紀初,修壕溝與圍牆。

  法國大革命時期,因修士不支持政府而遭監禁,教會財產被拍賣,用來儲存糧草,以及囚禁數以萬計的罪犯和政敵。

 

聖米歇爾山隱修院分為兩部分:教堂建築和奇蹟堂

  由於高低不平的山頂無法提供寬闊平整的地基,所以沿著山坡修築了幾處建築,使教堂建在同一平台上。

  教堂的正面是建有三扇拱門的大門廊,門廊前是西側大平台。站在平台上,一面是,安靜肅穆的教堂。一面是,漲潮時會洪波湧起的大海。烈烈海風中,壯觀神聖的景象攝人心魄,此處俯瞰,頗有 一覽眾山小 之感覺 

由西側露台看修道院教堂

IMG_0981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由西側露台看奇蹟堂

IMG_0998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由西側露台看退潮時,小島則被大片沙岸包圍

IMG_1158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教堂建築部分:

  教堂結合羅馬與哥特式建築風格於一體,長為70 米,呈十字形,分祭壇、耳堂和大殿三部份。17 米高的中殿、兩側拱門、樓廊及拱窗為典型的羅馬風格,建於11世紀。祭壇(唱詩班席)是三層圓形,拱頂高25 米,並鑲嵌有玫瑰窗,為哥德式建於15世紀,與大殿形成鮮明對照

祭壇(唱詩班席)是三層圓形,拱頂高25 米,是哥特式建築。

IMG_1011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中殿17 米高、兩側拱門、樓廊及拱窗為典型的羅馬風格。

IMG_1006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由祭壇後方向大門處拍攝

IMG_1021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祭壇前方圓空,可將光帶人地下一層

IMG_1015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奇蹟堂部分:

奇蹟堂分為兩部分:東部和西部;

東部:三層從下往上:施捨廳、客房貴賓廳、修士餐廳。

西部:三層從下往上:地窖、騎士大廳、修道院迴廊。

奇蹟堂建築符合中世紀的社會階級:頂層為教會和修士,中層為國王和貴族,底層唯一般平民。

修道院迴廊

  迴廊是長方形,兩排圓形廊柱錯落有緻的排列,支撐著頁岩大屋頂。內院與迴廊面朝大海,背靠教堂的北大殿。這裡是修道院最隱秘的地方,中古時期,只有修士們才能進入,寬闊靜謐,遠離塵世,有寵辱皆忘之感。

內院與迴廊(1225 - 1228)

IMG_1030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IMG_1027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餐廳 

              餐廳位於迴廊旁邊,餐桌只有一邊放置長凳,用餐時修士們靜默不語,只有一名修士在南面講台為眾人誦讀經文。

IMG_1042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貴賓廳

                貴廳位於奇蹟堂中層,這裡是修道院接待國王和貴族的大廳。

貴賓廳中有兩個大火爐

IMG_1062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巨柱地下小教堂 

建於15世紀,用來支撐頂層教堂哥特式祭壇。

IMG_1074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聖馬丁教堂 

                聖馬丁教堂由一個長方形教堂中殿,建於11世紀,用來支撐頂層教堂的南面翼廊。

IMG_1085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松鼠籠

  這裡原為納骨庫,於1819年改建為監獄時安裝巨大轉輪,讓囚犯在車輪內行走,如同松鼠籠一般旋轉,拉動繩索將物品運輸送上來。             

IMG_1091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松鼠籠拉動繩索外部景象。

IMG_0889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聖艾田禮拜堂

                 這裡是悼念往生者的地方,位於納骨庫旁邊,北側的醫務室19世紀初已經倒塌。

IMG_1100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修士散步間 

                 修士們在室內的散步空間,羅馬式建築已出現交叉拱肋設計的拱頂。

IMG_1116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騎士大廳 

                  位於奇蹟堂中層,用來支撐頂層的迴廊,這裡也是修是繕寫經文的地方。

IMG_1128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施捨廳 

                 位於奇蹟堂底層,這裡是修士接濟窮人和接待平民朝聖者的地方。

IMG_1134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紀念品商店 

                 奇蹟堂底層的地窖已改為紀念品商店,參觀路線到這裡結束,從北側出口離開。

IMG_1137聖米歇爾山 _調整大小 .JPG

 

 

  1874年,法國政府投入大筆經費,進行為期百年的大規模復修工程。並築起一條4公里長的堤道連接對岸陸地。

     1879年,建造哥德式尖頂,及上方的大天使聖米歇爾鍍金雕像(500公斤)。修道院幾經擴建翻修,融合了羅馬與哥特式建築風格。

IMG_4887_調整大小 .JPG

 

  長堤建築後,水流受阻,潮水沖刷力減弱,堆積大量淤泥,地勢變高。至2006年,聖米歇爾山海上孤島的風貌隨之消失,由島變成山。於是,法國政府在同年開展恢復聖米歇爾山往日風貌的環保工程,堤道改為橋樑,利於潮水沖刷。於2015年竣工,聖米歇爾山終於重現孤島風貌。

聖米歇爾山短片                   短片取自YouTub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孫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