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日惹(四)婆羅浮屠寺廟群
婆羅浮屠寺廟群(Borobudur)199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踩著古老的石階 ,千年前的佛陀依舊俯視著來往的世人。我們所面對的煩惱,在佛陀前是何等的渺小 …… 。
婆羅浮屠是梵文,意喻「山頂上的佛寺」,位於印尼中爪哇省馬吉冷縣。西元9世紀時,信奉佛教的夏連特拉王朝君主,自期為「轉輪聖王」,因此建造「婆羅浮屠」,作為佛國教化與宣揚的場域。
「婆羅浮屠」建築理念深受曼陀羅(maṇḍala) 的影響。「曼陀羅」是梵語的音譯,原義是圓圈、中心,引申為壇場、道場。意為「曼陀羅」是悟法的道場,達到禪修的理想境界,也代表宇宙輪迴的真理。
婆羅浮屠模型
參觀《婆羅浮屠》的門票分為兩種,一種是只能參觀園區,另一種是可以登上《婆羅浮屠》。登頂的門票一天分為8個時段,每一時段只容納150人次,為了保護古蹟,要換上特殊的軟底草鞋(草鞋是包含在門票裡)。
佛陀誕生於西元前623年,婆羅浮屠建於西元800年。1006年,婆羅浮屠以東100公里處的默拉匹火山爆發,這座佛寺便埋藏在千年密林與火山灰裡而被淡忘。1814年,英國駐爪哇副總督湯瑪士萊佛士派人發掘與清理。1819年,湯瑪士萊佛士離開後由荷蘭接手修復。1973年,受到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援助,開始維護整修並開放參觀,至1983年修復完成。199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塔下有二位查票員。
婆羅浮屠結構及象徵三界之身心昇華
婆羅浮屠呈金字塔型,由塔基、塔身,塔頂組成。為了確保石頭的穩固,建築師們使用榫卯結構互相接合,不用砂漿黏合。 四方各有入口,頂部中心有一座圓塔。建築代表了修煉覺悟的三個境界,由「欲界」、「色界」進入「無色界」。整座佛塔就像佛教的小宇宙。
塔基1.2層為欲界、塔身3.4.5.6.7層為色界、塔頂8.9.10層為無色界。(圖片取自維基)
塔基:「欲界」,是凡夫眾生在慾望中生活。
塔基尺寸邊長為123公尺,牆壁高4公尺,原始塔基被輔助塔基所遮蓋,大部分是看不到的。1885年日惹考古學會主席亞澤曼發現這個隱藏塔基,由160幅浮雕(註1)組成,描繪了一些因果場景,如搶劫、殺戮、強姦、拷打和誹謗,說明了人類的欲望行為。
為何要加建輔助塔基?學者認為:因婆羅浮屠以天然山丘為地基,地基不夠堅硬,且排水系統不良,雨水常年從石縫中滲入地基時,鬆軟的沙土無法承受平台逐層往上堆疊的重量。故浮雕由上往下尚未完成時,塔身已出現滑動,影響整個建築的安全。為了防止塔身繼續滑動,和加強結構穩固性,才在底部增加防護牆,這部分結構被稱為「輔助塔基」。
1~2層塔基的牆上沒有浮雕。
(註1)隱藏塔基內160幅浮雕的全部照片,展示在位於婆羅浮屠考古公園中的博物館內。
塔身:「色界」,保有色身,已無欲樂為色界。
塔身3~7層為方形平台,越往上方平台的高度遞減。第一個平台距離基部邊緣7公尺。往上方的每一層平台向後退縮2公尺,讓每一層平台留下一條狹窄的走廊。
3~7層平台的四面塔身,鑲嵌的浮雕有2,672幅,其中1,460幅敘事浮雕,及1,212幅裝飾浮雕,這5層鑲嵌的浮雕是整座婆羅浮屠最美的浮雕。此外尚有432座佛像壁龕供奉於五層的四面塔身。
塔身第一層牆上的浮雕分上下兩欄,每欄各一百二十塊石板。上欄敘述了佛陀的生平。
佛陀化身為各種動物救助世人
摩耶夫人回娘家分娩,途經倫比尼園,在無憂樹下休息時,從右脅誕下佛陀。
浮雕分佈於建築的方形台基和迴廊上,環繞著整座建築,總長度達3公里。只有登上佛塔,才有機會近距離仔細欣賞這些精緻的細節。
佛陀化身大象,跳下懸崖捨生救人。
雕刻於婆羅浮屠上的婆羅浮屠船
婆羅浮屠的結構,特別是其階梯式金字塔的形態和迴廊的浮雕,被認為是將曼陀羅的理念具體化的體現;引導信徒通過朝聖之路,從凡俗世界逐步走向涅槃。
塔頂:「無色界」,脫離六道輪迴,進入不生不滅的涅槃狀態。
塔頂8~10層是圓形平台,每一層平台上的鐘形佛塔都圍成一圈,第8層有32個佛塔、第9層有24個佛塔、第10層有16個佛塔,三層共計72個佛塔,排列為同心圓,其內供奉著面朝寺廟外的佛像雕塑。正中最高大的佛塔是空的,是婆羅浮屠的最高點,距地面35公尺。
由右邊的「色界」進入左邊的「無色界」。
無色界的平臺沒有過多裝飾。
據說:頂部三層圓形平台亦分不同的層次,8~9層平台上的鐘形佛塔孔洞為菱形的,菱形代表佛陀在凡間,雖身在「無色界」,但心神尚未定。而第10層佛塔孔洞為正方形,代表心意已決,真正進入「無色界」。下面的照片右側佛塔是菱形孔洞,而左側佛塔是方形孔洞。
讓我也沾沾 佛光。
頂部的中央鐘塔,裡面供奉唯一一尊未完成的佛像(Unfinished Buddha),象徵未完的輪迴或未來之佛,目前此佛像收藏在婆羅浮屠博物館。
頂端為第十層大佛塔。
下佛塔。
團體照。
婆羅浮屠佛像常見的手印:觸地印、與願印、禪定印、無畏印、安慰印和法輪印,其形式及象徵意義。
(左1)1.觸地印:右手向下觸膝;佛陀悟道,大地可以為證。(塔身前 4 層東面)
(右1)2.與願印:掌心向上,右手自然平伸下垂 ;象徵普度眾生的慈悲施與。
(左2)3.禪定印 :以雙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於左手上,兩拇指的指端相接;象徵專注和冥想。
(右2)4.無畏印:右臂彎曲舉至肩高,掌心向前;象徵無懼、無畏。
(左3)5.安慰印:拇指和食指相觸;象徵圓滿成就,遠離煩惱。
(右3)6.法輪印:雙手拇指與中指(或食指、無名指)接觸,右手在上。象徵佛陀傳播佛法,普渡眾生。
結語:
登婆羅浮屠如體驗佛教修行,由紛擾的俗世走進佛門。順著第1層塔身的浮雕,慢慢走上第5層,認識佛陀從出生到成道的過程。當走到塔頂,浮雕與佛像都消失了,所有佛像隱藏於鐘塔內。殘缺的佛像象徵生命的無常與不完美,遺憾會讓我們更珍惜當前。欲界、色界、無色界層層向上,超越物質,遠離色相,教導世人不要執著於色身,要領悟心中有佛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