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七)法第普西克里城
據說,阿克巴後宮雖佳麗三千,仍多年無子。為求子嗣,請教聖人謝赫沙利姆.奇斯蒂Shaikh Salim Chishti,聖者建議阿克巴迎娶信奉印度教的妻子,翌年(西元1569)果真喜獲麟兒。於是阿克巴大帝為慶祝兒子賈汗吉的誕生,就在聖人居住的西克里建造新的宮殿。並於西元1571年將首都從阿格拉搬遷至此。1573年阿克巴大帝征服西印度,便將此城更名為法第普西克里城,意即「勝利之都」。(法第普)在阿拉伯文是「勝利」之意,而(西克里)則是聖人居住的城市名稱。
法第普西克里城Fatehpur Sikri位於阿格拉西南約40公里處,後因氣候變化,缺水問題嚴重,阿克巴大帝於1585年遷都至拉合爾Lahore,法第普西克里城遭到廢棄命運,只維持短暫的14年首都。這座空城被後人稱為「印度的龐貝」。1986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法第普西克里城建在山丘上,皇宮三面城牆環繞,長約3000多公尺,寬1600公尺。有七座城門,城牆長達6公里。建築融合中亞與印度的風格,整座城堡全採用紅砂岩為建材,用白大理石嵌出圖案,細密精緻。
法第普西克里城分為兩大部分,一為皇宫區,包括阿克巴大帝宮殿、覲見宮、土耳其蘇丹宮、潘契宮、久德拜宮等。另一區是迦瑪清真寺和回教聖人Shaikh Salim Chishti的陵墓。
(一)、皇宫區
皇宫區平面圖。

公眾大廳。

覲見宮
覲見宮是一座二層樓房的方型建築,邊長約13公尺。屋頂上有四個方型白色圓頂小亭,圓形拱頂的高腳柱亭是拉賈斯坦常見的形式,整座建築融合伊斯蘭與印度的建築風格。屋內只有中央一根柱子,是屬印度風格,雕刻非常華麗,如一盞大吊燈。柱子支撐著建築四角延伸出的橫樑,而這橫樑也兼具走道的功能,扶手處也有精美的鏤空雕飾。柱子上方中央為阿克巴大帝的寶座。這裡是阿克巴接見學者和不同宗教人士的地方。
覲見宮。

柱子雕刻非常華麗,如一盞大吊燈。

柱子上方中央為阿克巴大帝的寶座。

財庫
覲見宮不遠處,有個長方型的建築,旁邊有個小方亭,亭柱上方四邊有精緻莽蛇雕刻,象徵財富守護神。
財庫。亭柱上精緻莽蛇雕刻,象徵財富守護神。

財庫內部。

Turkish Sultan’s House土耳其蘇丹居室
土耳其蘇丹居室是阿克巴大帝大房Ruqaiya Sultan Begum的住所。這個優雅的紅砂岩宮殿,有一個小廳及走廊環繞,外觀和內部有華麗的雕刻,雕飾有幾何和花卉圖案。
Turkish Sultan’s House。

內部有華麗的雕刻。

阿克巴大帝宮殿
阿克巴大帝皇宮長約64公尺,寬約47公尺。前方有一個方型水池, 水池中央有個表演平台。皇宮臥室內可以看到阿克巴大帝架高懸空的石床,旁邊柱上有精緻的浮雕。皇宮內尚有會議室、圖書館等設備。
阿克巴大帝宮殿。

阿克巴大帝架高懸空的石床。

Panch Mahal潘契宮
潘契宮Panch Mahal,是法第普西克里最高聳的建築。樓高五層,底層是以56根石柱支撐而成,向上逐漸遞減,第五層是以四根圓柱支撐的圓頂涼亭。除了頂層圓頂涼亭是白色大理石外,整座宮殿建材均使用紅沙岩建造。五層宮的旁邊建築為一所女子學校。
Panch Mahal。

樓高五層。底層以56根石柱支撐,向上遞減。


Mariam’s House瑪麗亞姆居室
Mariam’s House是阿克巴大帝的第三個妻子的居室,她就是蒙兀兒王朝四世皇帝賈汗吉的母親。也是蒙兀兒王朝任職最長的的皇后,超過43年。
Mariam’s House。

Mariam’s House內部。

Jodhbai’s Palace久德拜宮
Jodhbai就是阿克巴大帝的第三個妻子Mariam-uz-Zamani,她曾住在這裡。阿克巴大帝迎娶信奉印度教的妻子Jodhbai後,逐漸轉變宗教和社會政策。採取容忍、寬鬆的態度,緩和伊斯蘭教與印度教的對立。對於安定社會,促進多元文化融合,產生很好的效果。
久德拜宮是法第普希克里最宏偉的方型建築群,四周以建築圍繞,中央是一個庭院。宮殿西側有一座印度教神殿,空置的神龕曾經供奉印度教的神。宮殿屋頂建築特色是將伊斯蘭式的洋蔥頂與印度風格的圓柱融合在一起。
Jodhbai’s Palace 入口。

Jodhbai’s Palace 廚房。

Jodhbai’s Palace 外觀。

Jodhbai’s Palace 內部四面的建築,有點類似。


空置的神龕曾經供奉印度教的神。



(二)、迦瑪清真寺區
布蘭德達瓦喳Buland Darwaza是另一進入法第普西克里城的入口,也是進入迦瑪清真寺的入口,門高54公尺的回教式拱門,乃象徵「勝利之門」。由紅色砂岩及白色大理石所建,高大聳立著,為全世界最高的大門,故有「高門」之稱。1986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勝利之門又稱「高門」。



迦瑪清真寺
迦瑪清真寺又稱星期五清真寺,建築呈對稱的四方形,結合回教與印度傳統建築風格。主體建材是紅砂岩,鑲嵌著白色大理石圖案,清真寺四周有迴廊環繞,中間是個廣場。
迦瑪清真寺。

謝赫沙利姆.奇斯蒂 陵寢。
裡面還有一座白色大理石建築,是伊斯蘭蘇菲教派聖人謝赫沙利姆.奇斯蒂(Shaikh Salim Chishti 1480~1572) 陵寢。陵寢的每一扇窗花,都是工匠在整塊大理石上雕刻出來的,精緻又典雅。
謝赫沙利姆.奇斯蒂 陵寢。

精緻又典雅的窗花。

南方的勝利之門。

阿克巴大帝陵寢
阿克巴大帝(1542一1605)是蒙兀兒王朝第三任君王,13歲登基, 在位49年,其被尊稱為《大帝》,對印度歷史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從八世紀伊斯蘭教入侵印度河流域,到十三世紀德里蘇丹國統治印度。掌權者拆毀印度教寺廟,用血腥殘暴的手段迫害印度教徒。但阿克巴大帝一改以往穆斯林高壓統治的手段,對於宗教採取容忍寬鬆的政策,以期緩和伊斯蘭教與印度教的衝突。藉此促進印度境内各種文化的融合,這是他能有效統治印度大陸的主因。
而他的曾孫奧朗澤布(1658——1707在位),統治印度達半個世紀之久。當時蒙兀兒的疆域達到頂點,號稱帝國最強盛時期。但他強制推行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並恢復對非伊斯蘭教人民迫害的政策,因而引起異教徒的激烈反抗。奧朗澤布死後,各省總督紛紛獨立,蒙兀兒帝國陷於四分五裂。
阿克巴大帝陵寢是蒙兀兒王朝的建築傑作,建於西元1605年~1612年,四世皇帝賈汗吉爾時竣工。座落在北方邦阿格拉希金達拉陵園,建築融合伊斯蘭教、基督教、耆那教、祆教的特色。外牆上繁複的幾何圖案,內壁雕飾華麗。建築外觀上的四座高塔,泰姬瑪哈陵建造時將其作為設計參考。
據說,阿克巴大帝陵寢裡的石棺是空無一物,他的遺體以印度教儀式火葬,骨灰撒在恆河之中,石棺僅供後人瞻仰而已。
阿克巴大帝陵寢大門。

下方這面牆上擁有多種宗教的圖案:
右上角方格裡中央"卍"字,為「佛教」標誌。
佛教標誌左側窄邊,稜形中心為十字形,是「基督教」標誌。
左側長條形圖案,中間的那朵是蓮花造型,象徵「印度教」。
複雜對稱的幾何圖案是「伊斯蘭教」常用的花紋。

阿克巴大帝陵寢。

陵寢大廳穹頂。



陵寢通道。


阿克巴大帝石棺。

晴天旅遊 http://www.sundaytour.com.tw/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