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孫河流域 -地球之肺
伊基多士位於秘魯東北部,是進入亞馬孫河的門戶。交通非常不便,對外的聯繫沒有公路及鐵路,只能依賴航空和亞馬孫河河運。1887~1912年間這裡曾因種植橡膠而繁榮一時,後來歐、美商人將橡膠重心移到東南亞,伊基多士商業開始沒落。
我們從巴拿馬轉機來此。這裡距亞馬孫河口有3700公里之遠,但有小型海輪可達伊基多士。伊基多士雖屬熱帶雨林氣候,但因地勢較高,又位於亞馬孫河沿岸,時有微風徐徐吹拂,並不覺得非常炎熱。此地各項建設明顯落後,正因為如此,環境的破壞也較少,尤其是亞馬孫河沿岸仍保留著珍禽異獸及稀有植物,這就是伊基多士在觀光上的最大特色。
伊基多士街景。
紅色鐵屋是由法國艾菲爾鐵塔設計師所設計,海外製造,本地組合。
武器廣場(由旅社房間拍攝) 。
水船屋區及碼頭。
亞馬孫河名稱由來,1539年征服印加帝國的西班牙軍官比薩羅,為尋找傳說中的黃金國,以他的弟弟為指揮官,組織一支遠征軍隊,由厄瓜多爾的基多出發,深入目前亞馬孫河支流那波河。指揮官命副隊長奧列雅拿上尉去偵察前方情況及尋找食物,途中與印地安人亞瓜族(Yagua Indian)發生戰爭,因他們頂著頭飾,長度披肩,胸部平坦,誤以為是希臘神話中切掉胸部的的女人帝國亞馬孫那斯(Amazonas)。不久,奧列雅拿上尉回到西班牙,在其遠征的報告中, 即將這條大河流命名為亞馬孫河。
亞馬孫河發源於秘魯境內的安地斯山,長度有多種說法,一般認定為大約6.400公里(在秘魯境內長度為3.713公里),為世界第二長河,僅次於尼羅河(6.853公里)。但河川流域、流量、支流均為世界之冠。其流域含蓋南美洲40%的面積。河川上游分佈在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智利、及玻利維亞等國,中、下游則在巴西境內注入大西洋。
亞馬孫河流域孕育了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其中保存著250多萬種的昆蟲、2000多種鳥類及哺乳類動物,還有上萬種的植物,號稱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寶庫。浩瀚無際的原始森林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以前一直被認為是「地球之肺」,對於生態平衡有著重要的影響。
從飛機上鳥瞰亞馬孫河上游。
遠處運輸木材的輪船處是亞馬孫河主流,河水是混濁的黃色。近處是支流,水質較清澈。
亞馬孫河流域最大原住民印地安部落-亞瓜族。
亞瓜族的舞蹈。
與亞瓜族齊舞。
亞瓜族屋前留影。
從伊基多士的碼頭搭船,1個多小時後來到亞馬孫河邊的旅社。旅社有專用碼頭,內部設備非常完善,高架式的小屋、棕櫚葉編織的屋頂、陽台上的吊床,走廊的油燈,都很有特色。這裡的電力不足,晚上11點到翌日清晨5點停電。雨林區蚊蟲較多,防蚊液之類是必備藥品。
亞馬孫河邊旅社。
旅行社贈送的紀念品,棕櫚繩水壼袋。
旅社房間。
餐廳
午餐後先去看粉紅海(河)豚。我們由中型船換搭小船,駛入粉紅海豚常出現區域,有4~5次看到它的蹤跡,很想拍下它們的倩影,因無法預估它會出現在船的那個方向,加上速度太快,況且只微露背鰭,拍到的不是不清楚,就是水花。
河豚分粉紅河豚及灰河豚兩種:
1.粉紅河豚是亞馬孫河原產河豚,體型較大,大約2公尺長,它的頭會左右擺動,將水草撥開,可以游到上游,但不能出海。
2.灰河豚是來自大西洋的外來豚,體型較小,大約1公尺長,可以出海,因頭只會上下擺動,不會左右擺動,無法將水草撥開游到上游。
粉紅河豚神出鬼沒,左上角只拍到一點背鰭。
接下來小船行至沼澤地帶,去釣食人魚。人手一竿,當地導遊教我們如何將肉塊鈎在釣鈎上。半個多小時下來,只有領隊釣到兩條,其他的人雖然架式十足,成績卻全掛零。能見識到食人魚的長相,尤其是銳利的牙齒,也算不虛此行。
秀麗的領隊連釣二條食人魚。
食人魚的牙齒非常銳利。
夜晚叢林健行,穿上雨鞋,手持手電筒(兩者旅社都有提供),走在黑漆漆的森林中,蟲聲、蛙鳴都很清晰,導遊不時用手電筒照亮標的物給大家看,真是上了一堂豐富的生物課,感覺很新鮮,也很刺激。
隔天早上,大家又全副武裝準備二次探險。叢林中空氣清新,一邊賞鳥,一邊認識雨林區的各種植物。繞行一圈,飢腸轆轆聲中為亞馬孫河之旅劃下句點。
世界最大螞蟻,被咬到會痛24小時,若多處被咬可能產生休克。
蜘蛛
蛇
樹蛙
蝴蝶
亞馬孫河流域的各種動物及植物。
樹懶
小鱷魚
蟒蛇
棕絨毛猴。
亞馬孫河夕陽。
http://www.sundaytour.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