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雷基帕-白色火山城
阿雷基帕(Arequipa)是秘魯南部的商業大城。15世紀時印第安人在此地活動,後來被印加人佔領。據傳第四任印加國王初到此城,對身旁部屬說Ari,quepay,克丘亞語為「是,這裡」,意即「我們住在這裡吧」,因此而得名。
人口約90萬,僅次於首都利馬。位於海拔2380公尺的山間谷地,四周被多座火山包圍,其中最有名的是埃爾米斯蒂火山,有「阿雷基帕富士山」之稱。1540年印加帝國瓦解後,此地建築漸走向西班牙風格。秘魯大約70座火山,多為黑色火山岩,只有阿雷基帕為白色火山凝灰岩,當地居民就地取材,使用白色火山岩建造,故稱「白城」。2000年列入世界遺產。
阿雷基帕市景。
聖塔卡塔琳納修道院,創建於1579年,當時貴族人家的第二個女兒要當修女,必須花2千銀幣(相當1萬美金),送進修道院。鼎盛時曾有400多名修女在此隱居修道,高牆圍繞、門禁森嚴, 1970年對外開放。佔地2千多平方公尺,屋舍儼然,生活機能完善,故有「城中之城」的稱號。現在仍有大約20名修女居住,門票收入為主要經費來源。花木扶疏、色彩繽紛,有人將它形容為攝影愛好者的天堂。
聖塔卡塔琳納修道院。
聖塔卡塔琳納修道院。
聖塔卡塔琳納修道院長廊。
聖塔卡塔琳納修道院。
聖塔卡塔琳納修道院。
聖塔卡塔琳納修道院洗衣台。
聖塔卡塔琳納修道院修女寢室。
會見家人只能隔著窗子對話,物品由沒有木欄的小窗傳遞。
聖塔卡塔琳納修道院長廊。
安地諾斯博物館內存放了1995年時,發現的胡安妮塔Juanita少女木乃伊。據考證是500年前印加時代,被獻給安帕托峰Mt.Ampato的祭品。博物館內存放了多具木乃伊,以胡安妮塔保存最完善,也最有名。展示櫃是用三層玻璃櫃,內部定溫-20℃,和安帕托峰溫度相近。因展覽期間會有光害,傷到木乃伊,館方為保護胡安妮塔,毎年1~4月保養,改由第二號木乃伊展示。
安地諾斯博物館大門。
安地諾斯博物館庭院。
安地諾斯博物館禁止拍照,像機及背包必須存放。
拍攝明信片中的胡安妮塔。
聖法蘭西斯柯教堂建於16世紀,歷經多次地震,卻依然屹立不搖。
聖法蘭西斯柯教堂前方廣場。
聖法蘭西斯柯教堂前方可看到標高5821公尺的「阿雷基帕富士山」
位於武器廣場前的大教堂,原教堂建於1656年,1844年毀於祝融,1868年重建,採用白色火山熔岩建造,非常莊嚴。
大教堂。
暮色中的大教堂 。
大教堂內部。
建設阿雷基帕的西班牙軍官官邸。
西班牙軍官畫像。
官邸內部陳設。
參觀碾玉米廠。
各項設備陳列。
碾玉米石磨是利用水力運轉。
推動石磨的水力。
碾玉米廠庭院景觀。
晴天旅遊 http://www.sundaytour.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