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二)查理大橋、布拉格天文鐘
查理大橋(捷克語:Karlův most)位於布拉格市內,是伏爾塔瓦河上著名的歷史橋樑。伏爾塔瓦河發源於波希米亞南部森林,流輕布拉格後,匯入德國的易北河,北流注入波羅的海。
捷克音樂家史麥塔納(1824-1884):交響詩【我的祖國】第二樂章,莫爾道河(德語為伏爾塔瓦河)是六首曲中最著名的樂章。
查理大橋因原址的朱迪斯橋被洪水沖毀,1357年查理四世決定興建跨越伏爾塔瓦河的唯一橋樑,連接舊城區與小城區重要的通道。橋樑於15世紀初完成。橋長516公尺,寬約10公尺,16個橋拱,大橋兩端各有一個哥德式拱門,西面小城區的拱門建於12世紀。是朱迪斯橋的遺跡。橋的兩側各有15尊以聖經為主題的聖像是1700年前後添置的。毎座雕塑都出自於藝術家之手,把古橋點綴的氣質非凡。橋樑最初稱為「石橋」或「布拉格橋」,直到1870年才命名為「查理大橋」。走在查理大橋上,好像身處在一座露天博物館。街頭藝人們的演奏與繪畫,更增添它無窮的媚力。
兩端各有一個哥德式拱門。
街頭藝人們的演奏、繪畫及紀念品小販。
聖約翰.尼伯繆克塑像。
查理大橋兩岸風光。
夜晚的查理大橋依然熱鬧美麗。
聖約翰.尼伯繆克,被扔入伏爾塔瓦河的原址,據說摸一下雕像個人之秘密將永遠被保全。
團員合影。
布拉格天文鐘
布拉格天文鐘是一座中世紀天文鐘,安裝在舊城廣場。是舊城區熱門的旅遊景點。天文鐘最古老的機械鐘和天文日晷部分,溯源於西元1410年,由鐘錶師傅Mikuláš of Kadaň和查理大學的天文暨數學教授Jan Šindel所製做。約到了1490年,才加了日曆和哥德式的雕塑裝置。
天文鐘分三部分。最上座為【目前時間】。中間稱為【日曆儀】,以地球為中心,外圍是月亮及太陽環繞,運轉一圈代表一年。日曆儀藍白色部分代表白晝,橘紅色代表夜晚。其左側兩個雕像,手持鏡子代表「虛榮」與象徵「貪婪」的猶太人。右側兩個雕像則代表「死亡」與象徵「慾望」的土耳其人。最下方稱為【天象儀】。是依據黃道12宮的節氣轉動,一格代表12日。
天文鐘每當整點時,耶穌的12個使徒會從鐘裡出現,是所謂「行走的使徒」。因此整點報時前,廣場上就會聚集了很多人潮,祈昐鐘塔上的十二門徒現身。
天文鐘的背後,有個淒涼故事。據說錶師傅Hanuš製作出偉大的天文鐘後,當時的議員們擔心鐘錶師傅Hanuš再為其他地方作出更複雜的天文鐘,於是下令把Hanuš弄瞎。Hanuš被弄瞎之後,心有不甘,便破壞了天文鐘部分構造,使得數百年來因沒有人能夠修復而停擺,足以見證天文鐘結構的複雜。
最上座為目前時間。
中間稱為日曆儀,最下方稱為天象儀。
仰望鐘塔上的十二門徒現身。
左側兩個雕像,手持鏡子代表「虛榮」與象徵「貪婪」的猶太人。右側兩個雕像則代表「死亡」與象徵「慾望」的土耳其人。
由左至右分別是歷史學者、天使米迦勒、天文學家和哲學家。
天文鐘不遠處有提恩教堂,是14世紀建造的哥德式建築,尖塔是16世紀時加蓋。在15世紀時是宗教改革家揚·胡斯與信徒們聚集的教堂。天文鐘和提恩教堂,真不愧是舊城廣場上的兩大台柱!無時無刻吸引著人們的目光,為它們駐足停留。
提恩教堂
天文鐘和提恩教堂,不愧是舊城廣場上的兩大台柱!無時無刻吸引著人們的目光,為它們駐足停留。
位於舊城廣場中央的揚·胡斯紀念碑,是1415年宗教改革家揚·胡斯因倡導宗教改革,被神聖羅馬帝國教皇判以火刑,胡斯之死直接導致了胡斯戰爭的爆發。西元1915年胡斯遇害500周年,當地政府建造揚·胡斯紀念碑,作品出之雕塑家夏隆之手。
舊城廣場
揚·胡斯紀念碑
舊城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