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一)維也納、聖史蒂芬大教堂、聖彼得教堂、百水公寓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居歐洲中心位置。坐落在阿爾卑斯山北麓,四周環繞著維也納森林,多瑙河貫穿全城,是一座典雅美麗的花園城市。兩千多年來一直是連接東、西歐,和南部亞得里亞海及北部波羅的海之間的交通要道。維也納有內、外城之分,道路呈放射狀。內城以古典建築著稱,有許多廣場、公園、古蹟及著名建築,是維也納古城區核心。外城是繁榮的住宅區與商業區。
維也納古典音樂氣氛濃厚,曾有貝多芬、莫札特和馬勒等眾多音樂家聚集於此,因此以「世界音樂之都」和「樂都」名聞遐邇。市內歌劇院與音樂廳林立,毎年5~6月為文化節,總是吸引成千上萬愛樂者前來朝聖。維也納是古老的皇家城市,也是現代的藝術中心。
我們下塌的旅社對面就是維也納市立公園。公園很大,規劃的很完善,內有許多音樂家雕像。維也納真是一個古典浪漫的城市,充滿著美麗與哀愁。漫步其中,忘卻塵囂,欣賞它無窮的魅力與榮耀。
維也納市立公園。
維也納市立公園內 小約翰·史特勞斯像。
「藍色多瑙河」圓舞曲
有奧地利的第二國歌之稱的「藍色多瑙河」(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op. 314)是小約翰•史特勞斯最負盛名的圓舞曲,作於1867年。此曲是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演奏曲目之一,作為跨年夜迎新的演奏曲。
小約翰•史特勞斯「藍色多瑙河」圓舞曲 音樂取自YouTube
維也納歷史簡介
西元前500年凱爾特人在維也納建立居住地,稱為「Vedunia」。
西元1世紀羅馬帝國在此駐紮軍隊,成為一個前線城市,稱為
「Vindobona」。
西元1155年巴本堡王朝的亨利二世公爵將此作為首都,維也納第一
次崛起。
西元1221年維也納成為多瑙河通往威尼斯的重要貿易城市。
西元1278年哈布斯堡家族的羅馬人民的國王魯道夫一世,在多次征
戰勝利後,開始了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奧地利的歷史。
西元1365年魯道夫四世(1358年至1365年奧地利公爵)建立了維也
納大學,並下令建造維也納聖史蒂芬大教堂。因此被譽為
「維也納的建造者」。
西元1438年奧地利公爵阿爾布雷希特二世被選為國王後,維也納再
次成為首都。他在任期間發生了1421年至1422年對維也納猶太
人的第一次大規模驅逐和迫害。
西元1556年匈牙利和波希米亞併入哈布斯堡後,維也納最終成為神
聖羅馬帝國的首都。
西元1806年奧地利帝國定都維也納。
西元1867年起為奧匈帝國的首都。因國勢強盛,維也納也成為當時
歐洲一個重要的都會。
西元1945年因二次大戰期間和德國合併,戰敗後的維也納,遭到
英、美、法、蘇四國劃分四個控制區管理。
西元1955年簽訂奧地利國家條約,宣佈成為永久中立國之後,奧地
利再度獲得獨立。維也納重回祖國懷抱。
維也納市景。
聖史蒂芬大堂
聖史蒂芬大教堂位於市中心,是維也納地標。以137公尺的高度鳥瞰整個城市。是全球第二高的歌德式尖塔教堂(僅次於德國科隆大教堂)。1997年時過800年的生日。
教堂曾經歷過1683年土耳其兵臨城下,和1809年拿破崙的破城而入。最大的傷害是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前幾天,遭炮火襲擊,教堂屋頂損傷嚴重。整修經費是由奧地利9個聯邦共同籌組,因此聖史蒂芬教堂可以說是奧地利戰後全民重建的精神象徵。
聖史蒂芬教堂。
聖彼得教堂
聖彼得教堂 Peterskirche是仿照梵諦岡聖彼得教堂設計,是一圓拱屋頂的建築。內部裝飾華麗,極其金碧輝煌,有「環城大道內最美麗的巴洛克式教堂」之美名。
聖彼得教堂。
黑死病受難者紀念碑
此黑死病受難者紀念碑,與漁夫城堡裡馬提亞斯教堂前的紀念碑,述說同一件事情。
黑死病受難者紀念碑。
午餐吃牛肋排。
一人份牛肋排。
「高低不平的地面是雙脚的享受;筆直的線條是邪惡和不道德的。」__ 百水先生
與西班牙建築大師安東尼.高第的比喻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百水公寓
百水公寓是維也納政府,委托奥地利當代著名的藝術家百水先生(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設計而成。
百水公寓於1977年開始設計,1983年動工,1986年落成。因風格獨特,用色大膽,吸引絡繹不絕的遊客慕名而來。雖然不能入內參觀,但好奇的遊客,東看看、西瞧瞧,探頭探腦的,讓住在公寓裡的居民備受困擾。於是維也納政府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就在公寓對面,建築一個風格相似的樣品屋百水村,來滿足遊客們好奇與需求。百水村不僅可以參觀,裡面還有商店、咖啡店、紀念品等販賣店,供遊客們購買與休憩。
百水公寓
左邊是藝術家百水先生。
社區內廣告。
百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