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四) 蓬萊閣風景區 、毓璜頂公園、煙台山
蓬萊閣風景區
蓬萊閣風景區位在山東省蓬萊市北瀕海的丹崖山上,始建於宋朝嘉佑六年(西元1061年)。蓬萊閣景區由蓬萊閣、天后宮、龍王宮、呂祖殿、三清殿、彌陀寺六大單體及其附屬建築組成,面積1.89萬平方米。集佛寺、道觀、神殿同居於此,和諧相處,堪稱一絕。它與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樓。
蓬萊水城
景區正門
「人間蓬萊」坊是蘇東坡的字跡。
彌陀寺
彌陀寺是祭祀西方三聖阿彌陀佛的寺廟。始建于唐代,是蓬萊閣景區內唯一的佛教寺廟。
「丹崖仙境」牌坊,丹崖山古稱蓬萊仙島,乃道家勝境。
天后宮
媽祖是中國和東亞沿海地區居民的守護神,康熙時封媽祖為「天后」,蓬萊漁民奉為海神娘娘。
天后宮山門刻有顯靈二字。
媽祖金身塑像
龍王宮
蓬萊漁民靠海維生,自古以來即祈求海神龍王庇佑。
「霖雨蒼生」,龍王宮殿额,比喻恩澤廣被於民。
「熊羆賜夢」,子孫殿額,古人以為夢見熊和羆,為生男子的預兆。
子孫殿中龕為送子娘娘坐像,兩側為眼光娘娘和疹子娘娘。
蓬萊閣
蓬萊閣為雙層木建結構,坐北朝南,氣勢恢宏。閣上四周環以明廊,可供人登臨遠眺。處處可見文人墨寶、楹聯石刻。閣底絕壁下怪礁林立,造型奇特,人稱「海上花園」。
賓日樓
亦稱望日樓,建于宋代,為八角十六柱雙層磚木樓閣。樓體八棱,內有木梯盤旋而上。二樓開8個圓窗,可觀八面景致,是觀賞海上日出的絕佳所在。
澄碧軒
位於避風亭西北,清同治六年(1867)修建,文人墨客聚集在此觀海、賦詩、作畫。
呂祖殿
殿內設高臺神龕,中間奉祀呂洞賓坐像。相傳呂洞賓等八位神仙,在蓬萊閣醉酒後,凌波踏浪、飄洋渡海而去,留下「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的美麗傳說。
普照樓
位於東北角絕壁上,始建于1868年,夜晚使用燃油燈,作為導航的燈塔,又名燈樓。樓體為三層磚木結構,樓身六棱,樓頂斗拱,形狀像亭子。1950年時田橫山另建新的燈塔,普照樓已無導航功能,經重新整修成為蓬萊閣古建築群的重要建築之一。
馮玉祥題
傳說蓬萊、瀛州、方丈是海中的三座神山,為神仙居住的地方,「八仙過海」神話傳說,便源於此,並廣為流傳。蓬萊閣的一大奇觀就是海市蜃樓,每年都能吸引無數的遊人。
原本是八仙 ,結果下方多了兩位遊客,變成了十仙。
景區內另有戚繼光故里、蓬萊水城、水師府、登州古船博物館、登州博物館、以及黃渤海分界線等20餘處景點。
戚繼光
古炮台
登州古船博物館
毓璜頂公園
毓璜頂又名小蓬萊,座落在煙台市芝罘(ㄈㄨˊ)區偏南的小山上。最高海拔72米,總面積8.9公頃,建築面積占0.5公頃。其餘全為綠化面積,喬灌木5000餘株。
毓璜頂原名玉皇頂,宋徽宗年間,下詔命各地建廟供奉玉皇大帝而得名。。清光緒年間重修玉皇廟時,由文人雅士提議玉皇頂更名為毓璜頂。毓璜為養育美玉之意,指這裡蘊育大自然的靈秀美景。
建築群有小蓬萊坊、玉皇廟和玉皇閣三部分。佔地雖不過百畝,但曲徑通幽、松柏掩映,殿閣儼然,清秀淡雅,宛如一塊翡翠鑲嵌在煙台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在此可俯瞰市區,眺望大海。
小蓬萊坊
位於毓璜廟東面,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建立。
毓璜頂“小蓬萊”碑坊
玉皇廟
玉皇廟位於毓璜頂頂端,是道教廟宇,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始建於元朝末年,後經明清兩代重修和擴建,形成了佈局協調的建築群。玉皇廟整個建築除玉皇殿外,還包括山門、鐘鼓二樓、東西二廂和候客廳等。
鼓樓和鐘樓分列左右兩側
玉皇廟及左方鼓樓
玉皇閣
煙台山
煙台山是煙台市的標誌和象徵。
舊丹麥領事館
煙台是山東最早開埠通商的口岸,曾有6個國家在煙台山修建領事館,丹麥領事館有1:1比例重塑的丹麥美人魚像。
烽火臺
明朝時(1398年) ,為防禦倭寇曾修建狼煙墩台(又稱為烽火臺),白天升煙、夜晚舉火,煙台山和煙台市因而得名。
抗日烈士紀念碑
矗立在煙臺山頂,為紀念抗日戰爭第一次解放煙臺時犧牲的89名烈士所建。正面鐫刻「民族英雄垂名千古」,背面鐫刻89位烈士的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