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五)劉公島
劉公島
劉公島位於山東省威海灣的中央,面對黃海,是扼守渤海、拱衛京畿的門戶。軍事上擁有重要的戰略位置,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劉公島面積 3.15 平方公里,海岸線長約15公里,最高點海拔 153 公尺。森林覆蓋率87 %,有「海上仙山」之稱。1888年,清政府在距威海市2.1海里的劉公島,建立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北洋艦隊,素有「東隅屏藩」的美譽。
威海搭船到 劉公島
劉公島位置圖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海軍將士與侵略者展開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海戰,至今仍可在劉公島上的甲午海戰館中感受那史詩般的悲壯。這裡是北洋水師的誕生地,也是甲午戰爭的古戰場,一座劉公島,見證半部海軍滄桑史。
島上現在有北洋海軍提督府、古炮臺、水師學堂、鐵碼頭、甲午戰爭博物館、甲午海戰館、丁汝昌寓所、北洋海軍忠魂碑、劉公祠、劉公塑像和風景名勝。登臨島上,彷彿可以感受到當時硝煙猶漫,悲歌迭起的狀闊場景,令人感慨萬千。
劉公島旅遊碼頭。
穿過旅遊中心廣場,左方500米旗桿處即甲午戰爭博物館。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該館成立於1985年,原為「北洋海軍提督署文物管理所」;1992年,更名為「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1994年,由江澤民題寫館名。2008年被公布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該館利用北洋海軍提督署等建築作為展覽場所,以圖片、文物、蠟像、模型等形式,展現北洋海軍及甲午戰爭的歷史。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北洋海軍提督署(海軍公所)
民間亦稱為水師衙門,1888年清廷建立北洋水師,設置北洋海軍提督署,是北洋海軍提督、總兵、各級將領議事辦公的場所。1978年進行整修,1985年對外開放,屬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保護範圍。
建築外觀雕梁畫棟、青瓦飛簷;院內分為三進,設禮儀廳、議事廳、祭祀廳、展覽廳、蠟像館等,各廳之間有廊廡連接。
正門上方「海軍公所」橫匾,原為1894年李鴻章題寫的,此為複製品。
北洋海軍提督署東西兩側皆設轅門,有士兵戍守。
通道兩側為黃底龍紋的北洋海軍軍旗。
禮儀廳,1891年李鴻章檢閱北洋海軍,在此舉行禮儀活動。
慈禧太后
抗日英雄 丘逢甲(1864~ 1921) 台灣苗栗人
議事廳內的蠟像,中間是北洋海軍總教習兼副提督的德國人漢納根,旁邊站立者是致遠艦長鄧世昌。
濟遠艦:見證歷史的悲歌
濟遠艦是1883年清廷向德國訂造的巡洋艦,1895年甲午戰爭時被日軍擄獲,編入日本聯合艦隊;1904年參與日俄戰爭,在旅順口外觸雷炸沉。1986年,艦前雙主炮由煙台海上救撈局打撈出水,1992年運送至劉公島,成為鎮館之寶。
鎮館之寶:濟遠艦前雙主炮
提督丁汝昌辦公之處
庭院中裝飾仿濟遠艦的船錨
同事們合影
丁汝昌寓所與塑像
清廷成立北洋海軍後,亦修建提督寓所,1888年興建,磚石結構,占地1.4萬平方米。甲午戰敗後,1895年2月丁汝昌自殺殉國。英國租占時期寓所被當作俱樂部,1989年重新修復開放,庭院中為丁汝昌塑像,1997年闢建為紀念館。
丁汝昌塑像與寓所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陳列館
展示甲午戰爭相關歷史的綜合性紀念館,坐落在當年定遠艦擱淺的海面上。主體建築象徵一艘北洋戰艦,與巍然屹立的海軍將領塑像融為一體,令人印象深刻。2005年啟動建設,於2008年北洋水師成軍120周年時對外開放。
甲午戰爭博物院陳列館
北洋海軍提督鄧世昌身著戰袍、高舉望遠鏡凝望黃海的形象。
鐵碼頭
鐵碼頭是北洋軍艦停泊之所,1891年竣工。碼頭墩樁用鐵板釘成方柱,徑四、五尺,中間灌入水泥,再沉入海底,棧橋長205米長,寬6.9米,漲潮時可停靠萬噸輪船。1971年,又增建丁字形引橋,至今仍為海軍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