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麗江(五)黑龍潭公園、福國寺
黑龍潭公園
黑龍潭公園始建於乾隆二年(1737),又稱「玉泉公園」,位於麗江古城東北角的象山西麓。從象山山腳湧出的泉水流入公園內,匯成面積近4萬平方米的水潭。泉水清澈如玉,水底由魚如梭,湖中心建有亭子,配合遠處的玉龍雪山,形成一幅山水交融的如詩美卷。
彩繪牌樓門口四尊石獅,原守護土司衙門,1966年遷此。
園內隨地勢錯落的古建築有龍神祠、得月樓、鎖翠橋、一文亭、五孔橋等古樸典雅的建築,也是欣賞重點。
將黑龍潭一分為二的五孔橋,又名玉帶橋,右側為一文亭。
鎖翠橋
東巴文化研究所
公園內設有東巴文化研究所,收藏管理古納西族東巴古籍文獻,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遺產》。 2004年6月研究所更名為麗江市東巴文化研究院。這裡是遊客瞭解納西民族文化的最佳去處。
東巴文化研究所 世界記憶遺產—東巴古籍文獻
樹名君玨子,導遊說:這樹的樹皮因為是一塊一塊的很像麻將,所以有個外號叫「麻將樹」。
萬壽亭
得月樓
福國寺
福國寺包括在黑龍潭公園內,始建於明朝萬曆三十九年(1601年),最早為木氏土司的家廟。寺廟地處深山幽谷,規模龐大,能看到玉龍雪山,也留下不少蒼勁的故事,非常值得一看。麗江依承藏傳佛教,周邊的五大寺廟是佛學修行和愛好者不可錯過的去處。
福國寺全貌
福國寺大門上方有「高山流水」四字
五鳳樓
五鳳樓原名法雲閣,為白沙芝山福國寺主體建築,1979年遷至現址。始建於1601年,現存建築為1882年重建。三層樓頂,高20米,有20個飛檐,由任何角度都能看到五個翼角,似五隻展翅的鳳凰而得名。五鳳樓是座匠心獨具的建築,把白族、藏族、納西族、漢族建築的特點完美地融於一身,看去和諧典雅,氣勢雄偉。
五鳳樓
解脫林
「解脫林」原為芝山木氏土司的別墅和家廟,其中的寺廟原名安樂寺。木氏土司請來漢傳大乘佛教僧人念經修行,成為漢傳佛教禪寺,明熹宗賜名為「福國寺」。七十年代麗江政府將解脫林門樓和福國寺的主體建築五鳳樓人工拆卸,搬遷至玉泉公園復原。
解脫林
東巴文化博物館
公園內還設有東巴文化博物館,主體建築採仿古納西族四合院式,館內展出有關東巴文化的各種圖片、文字介紹,還有經書、繪畫、祭祀法器等。
東巴文化百年成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