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尺巷」談「禮讓」
常言道:「百萬買房;千萬買鄰」。
日前電視新聞中播放鄰居間為了搶停車位,不但惡言相向,且大動干戈。讓我想起求學時,課堂上聽過「六尺巷」的故事,內容述說鄰里間相處之道,令人省思。
「六尺巷」是敘述清朝康熙大學士張英的真實故事。其安徽省桐城老家要重修府邸,因宅旁的隙地與鄰居吳氏發生院牆爭執。於是,家人寫信給在京為官的張英,希望能出面幫家人撐腰。張英閱後,隨即回詩一首:
一紙書來祇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照片取之網路)
六尺巷外的「流芳」宰相張英。(照片取之網路)
家人幡然悔悟,於是把院牆向內退讓三尺;而鄰居得知後,也退讓三尺回應。兩牆之間便空出六尺巷道,「六尺巷」的美談從此流傳至今。康熙得知此事,便敇立牌坊以彰謙讓之德。家書一封化解近鄰之爭;禮讓二字傳為鄉土美談。
故事雖小,意味深長。現存的主體建築,是1999年於故園重修時依舊制重建,並包括:「六尺巷」、東邊的「禮讓」石牌坊、西邊的「懿德流芳」石牌坊、詩畫照壁、休閒廣場等。
六尺巷(照片取之網路)
東邊的「禮讓」石牌坊 (照片取之網路)
西邊的「懿德流芳」石牌坊 (照片取之網路)
「六尺巷」是條窄巷,卻是充滿著「以和為貴」、「 謙讓為寬」的哲理。它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精神上。
外記:
張英《父子宰相家訓》一書,是以官宦仕途及日常生活的親身經歷,以些微小事教導子孫深刻的人生哲理。其子張廷玉為清代三朝重臣,也是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父子雙學士,老少二宰相」,至今仍是傳世佳話。
張英 行書七言聯(照片取之網路)
張英 七言聯(照片取之網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