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與湯圓一家親
元宵節那天孩子們為了應景想吃「湯圓」,其實元宵節應該吃「元宵」而不是「湯圓」。近年來因生活的忙碌,對於傳統節日的習俗日趨漠視,很多年輕人分不出「元宵」與「湯圓」的差異。按習俗「元宵節」應吃「元宵」,「冬至」要吃「湯圓」。
元宵節(農曆正月15日)不是節氣,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傳統定義上新年的最後一天。年節品嘗元宵,則象徵花好月圓、闔家慶團圓。
冬至(國曆12月21或22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回歸節慶本質,冬至吃湯圓有添歲增壽的涵義,「吃一顆湯圓就會長一歲」。
元宵與湯圓的區別
元宵與湯圓由於製造方法不同,所呈現出的外觀也相異。簡易的分辨是:元宵表面較粗糙;湯圓表面較光滑。
「元宵」與「湯圓」的差異(網路照片)
元宵是將「乾糯米粉」灑在竹篩上,再把骰子般大小的餡料放入篩內滾動沾附,過程中,須反覆將元宵撈起後噴水,再放入竹篩內滾動裹粉,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直到大小適中為止。兒時常為了獻殷勤,硬要幫助母親搖竹篩滾動元宵,結果,力道不夠時,元宵不易轉動裹粉,若力道過猛,元宵飛出竹篩外,故甩動竹篩力道講究均勻。
準備好骰子般大小的餡料(網路照片)
再把餡料放入篩內滾動沾附(網路照片)
湯圓是用「濕糯米糰」內部塞入餡料,甜鹹皆可,做法較簡單。也有湯圓是不添加餡料,市場上常見到「紅白湯圓」。
用濕糯米粉揉成糰(網路照片)
內部塞入餡料(網路照片)
不論是「元宵」或「湯圓」,原料都是糯米,不易消化,且熱量較高,若內裹甜餡料,易造成胃食道逆流,故消化功能較弱者應酌量淺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