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森堡
盧森堡 Luxembourg
盧森堡位於西歐內陸,東鄰德國,南接法國,北部和西部與比利時接壤。創始建於西元963年,實行君主立憲制。面積2586平方公里(只比台中市大一點),人口64.01萬(2021年),60%為外國移民。地勢北高南低,全國70%的面積被森林覆蓋,屬溫帶海洋性氣候,風景優美。首都盧森堡城有「花都」之稱,並設有歐洲法院,繼比利時布魯塞爾、法國斯特拉斯堡之後成為「歐盟第三首都」。官方語言:盧森堡語、法語及德語。
阿道夫橋
阿道夫大橋又稱“新橋”,是1900~1903年間,由第一位大公阿道夫下令建造,連接盧森堡新、舊兩市區,是盧森堡的市標之一。這是座由石頭砌成橫跨盧森堡大峽谷的高架橋,橋高約有42公尺,總長為153公尺,而橋拱的最大跨幅更是超過85公尺,且支撐橋樑的拱門成左右對稱,顯得十分壯觀,是歐洲地區傑出建築物之一。
大公宮殿
大公宮殿位於舊城市中心,位於威廉二世廣場的東側。此棟建築最早的紀錄出現於1418年。1554年時,由於發生火藥爆炸,建築物毀損; 1572年修復至1795年期間,曾是盧森堡的市政廳。1890年後,改建成為盧森堡大公的宮殿。1992~1995年間,建築大規模重建,如今作為盧森堡大公的辦公處。
憲法廣場
憲法廣場原本是西班牙人建的貝特流斯要塞平台,廣場上豎立的「陣亡將士紀念碑」於1923年完工,紀念1914年一次世界大戰中殉國的盧森堡軍人。當時作為永久中立國的盧森堡卻遭受到德國入侵,盧森堡人害怕若德國勝利會被併吞,因而加入協約國的法國對抗德軍。據記載約有3,700人參戰,2,000人戰死。二戰時紀念碑被納粹破壞,修復後於1985年落成 。
紀念碑的上方是勝利女神—Nike,手持著桂冠加冕於盧森堡大公國家之上。紀念碑下方的2座士兵雕像,一位代表著加入法軍並戰死的盧森堡人,另一位則是為他哀悼的同袍。 基座的花崗岩板上,刻著3000名盧森堡軍團士兵和法國軍隊陣亡的2000 名士兵。 站在憲法廣場上,對面為聖母教堂,也是眺望貝特留斯河谷和阿道夫橋的最佳地點。
聖母大教堂
聖母院初建於1613年,前身是耶穌會教堂,屬於晚期哥德式建築,三座高聳的尖塔滿顯眼的,部分裝飾物仍受到文藝復興風格的影響。聖母瑪利亞在1666年被選為盧森堡市的主保聖人後,1678年成為盧森堡大公國的守護聖人。1773年時,耶穌教會受到當時教宗克萊孟十四世(Pope Clement XIV)的驅離,聖母院大教堂於1778年改為盧森堡市的教區教堂,1870年成為主教座堂。
威廉二世廣場(Place William II)
廣場名稱來自於荷蘭國王、盧森堡公爵威廉二世,也是廣場上的騎馬雕像。13世紀中期,此處為方濟會修道院所在地,1797年法國大革命期間完全遭到破壞,盧森堡成為法國領地。1804年拿破崙來訪,計畫將這裡興建一座廣場送給盧森堡市。1838年廣場旁興建新的市政廳。如今威廉二世廣場除了有市政廳外,也有遊客中心。另外許多餐廳、商店圍繞廣場四周,吸引市民與觀光客在此享受午後時光。
盧森堡市政廳
萊兒芬坦廣場中內的夏綠蒂雕像。
貝特留斯河谷
自由活動有35分鐘,與內人從憲法廣場旁的階梯走下去,是貝特留斯河谷,一條寧静的小河,沿著河道而行,一邊是山坡,一邊是城牆,為了防禦,兩都設有堡壘,如今已經荒廢,部分地段設置休閒活動場所供年青人使用。貝特留斯河匯入阿爾吉特河附近,可銜接康尼徐走廊,它被形容為「歐洲最美麗陽台」,因集合時間將至,無法前往。
設置休閒活動場所供年青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