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法罕、哈鳩橋、三十三拱橋、薩珊時期古橋
伊斯法罕 伊朗人流傳一句話:「伊斯法罕為世界之半」。
伊斯法罕(Esfahan / Isfahan)位於伊朗中部高原,地處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早在西元前7世紀米提王國時期就有人在此居住,阿契美尼王朝時發展成驛站。11世紀的塞爾柱王朝和16世紀的薩非王朝,先後定都於此。雖是伊朗的第三大城,卻是伊朗首屈一指的觀光都市。
西元7世紀伊斯蘭教崛起,波斯歷經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統治。許多小王朝瓜分天下,中世紀的黑暗時代,社會當然動盪不安。伊斯梅爾一世(1501~1524在位)擊敗白羊王朝,攻下大不里士,創建薩非王朝。為了與奧圖曼帝國和烏茲別克汗國對抗,訂伊斯蘭教什葉派爲國教。
阿巴斯一世(1587~1629在位)商業上注重貿易,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把農牧副業的編織、地毯,發展為設計和生產專業化的工業。外交上與歐洲國家接觸頻繁,進出口各項產品,並為伊朗藝術家帶來新的靈感。1597年大敗烏茲別克後,將首都從加茲溫遷到伊斯法罕。重新規劃都市,興建伊瑪目廣場、 伊瑪目清真寺、王宮、哈鳩橋等大型建設,不但將古波斯的精緻文化,表現在令人讚嘆的建築景觀和工藝書法上,更提供居民假日休閒的好去處。阿巴斯一世國勢強盛時,版圖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喬治亞以及土庫曼、烏茲別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部分。
今日的伊朗無論在信仰、文化或種族等各方面,能重現昔日波斯帝國的光輝,都要歸功於薩非王朝。難怪在伊朗人心目中,薩非王朝的國都-伊斯法罕,是最漂亮、最有文化氣質的城市。
伊斯法罕市景。
世界上造型獨特的石橋不多,而伊斯法罕就有兩座。
哈鳩橋
哈鳩橋Khaju Bridge橫跨查揚德羅河上,建於薩非王朝時代,至今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橋身110公尺,名氣上雖然不及三十三拱橋,但它的外觀要比三十三拱橋更美。
古代伊朗人為了提供都市給水,故興建此橋,其實它具備水壩的功能。而伊斯法罕有「世界之半」之美譽,哈鳩橋功不可沒。
哈鳩橋是人行步道,共分兩層,下層有二十三個橋拱,橋的兩端各設有一個堡壘,中間還有一個八角亭。橋樑下方河水不深,有工作者在清理河床雜草。
哈鳩橋。
哈鳩橋有二十三個橋拱。
中間還有一個八角亭。
工作者在清理河床雜草。
哈鳩橋是人行步道。
橋頭的石獸。
三十三拱橋
三十三拱橋建於 1602 年,也具備堤壩的作用。橋長 298公尺,因有33個橋孔而得名。此橋要比哈鳩橋更有名氣。其實二座橋樣式差不多,只是哈鳩橋中間有個八角亭,橋身比較短一點。而三十三拱橋,設計上較為單調。
這二座名橋都僅限行人徒步,不需擔心人車爭道。兩岸則是公園,坐在岸邊,看著拱橋,拱橋下有大人帶著孩童戱水,是野餐的好去處。
三十三拱橋。
因有三十三個橋拱而得名。
拱橋下有大人帶著孩童戱水。
也具備堤壩的作用。
橋邊裝置藝術。
薩珊時期古橋
另外還有一座薩珊時期(西元224~651)的古橋,歷經一千多年的風吹、雨打、日曬,卻依然屹立不搖,默默盡守職責。 石橋古樸典雅,四周環境幽靜,除了本團團員,來此參觀的人不多,好像大家對它的印象似乎在淡忘中......。
薩珊時期古橋。
石橋古樸而典雅。
歷經千餘年的風吹、雨打、日曬,卻依然屹立不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