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達
如果說馬丘比丘是秘魯的「空中之城」,那麼隆達就是西班牙峭壁上的「空中之城」。 隆達(Ronda)位於安達盧西亞自治區,小鎮約有37.000人。會受到觀光客的青睞,原因有二: 一、特殊的地形 : 隆達建於750公尺高的的峭壁上,四周群山環繞,地勢險要。一眼望去,有種飄渺脫俗之美。 二、名人加持 : 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海明威,有二本著作都以隆達為故事背景。一本是《喪鐘為誰而鳴》。洋洋灑灑寫了40萬字,以1937年西班牙內戰中,最慘烈的三天為故事題材。
另外一本則是《死在午後》。海明威終生酷愛觀賞鬥牛,他認為鬥牛是一種危險的運動,卻也是一種藝術。是藝術家處于生命危險中,而表現出的優美藝術。於是專以「鬥牛」為基礎,寫了這本《死在午後》。




教堂。

觀景台。

小鎮被一條名為Guadalevin的河川,東西貫穿,將小鎮一分為二,形成120多公尺深的河谷。河谷以南為舊城區,以北則是新城區,兩區間的往來完全依頼橋樑。
河上有三座橋樑,分別是最早興建的Puente Romano「羅馬橋」。其次是1616年興建的Puente Viejo稱「舊橋」。第三座是1793年興建的Puente Nuevo稱「新橋」,橫跨在河谷上。

新城區。

羅馬橋


舊橋



這座是菲利浦五世之門,建於18世紀,位在舊橋旁不遠處。



用馬賽克製造的隆達市區圖。

莎爾瓦提拉爵宮Marquesado de Salvatierra 建於1795年。

新橋橫跨在120公尺高的峽谷上。




新橋兩岸的建築。

隆達是西班牙人心中的鬥牛聖地。鬥牛是西班牙的悠久傳統,也是國技。這裡是現代鬥牛的發源地,有最古老的鬥牛場及鬥牛博物館。鬥牛場建於西元1784年,呈圓形建築。看台共分二層,第一層有5排座椅,第二層有6排座椅,可容納5000觀眾。鬥牛場與看台之間有通道區隔,為工作人員出入所用。1785年開幕時,由鬥牛士羅美洛制定鬥牛規則。
坐在看台上,望著鬥牛場,腦海浮起鬥牛時激烈場面,及觀眾的歡呼聲。心想, 多少鬥牛士因而成名;多少鬥牛士因而喪命。我們3月中旬來到此地,天氣有些涼意,近些日子沒有鬥牛活動。如果有,我也不會觀賞。說它是種運動也好,藝術也罷。不可否認,終究是場悲劇。鬥牛士不一定能全身而退,而公牛卻一定會死。
看台的下方是博物館,內部陳列有關鬥牛活動的介紹、鬥牛士的照片、穿過的服裝及使用過的長槍等。令人驚喜的是,有一幅畢卡索的
畫,畫的好像是鬥牛士。
鬥牛場外觀。



左邊照片是西班牙最傳奇的鬥牛士羅美洛Pedro Romero(西元1754~1839年)。出生於隆達,曾擔任塞維亞鬥牛學校校長。




鬥牛場。




鬥牛博物館。


畢卡索的畫。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