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多華大清真寺
如果談到哥多華,多數人會想到大清真寺(Mezquita)。這座名為清真寺的建築,其實現在是座天主教堂。走在大清真寺四周,若從外觀看去,除了鐘樓外,整個教堂被高聳厚實的圍牆所遮擋,看不到一般清真寺圓形穹頂。至於天主教方面的特色也不明顯,坦白的說,感覺很像一座城堡。

本地導遊帶我們由"贖罪之門"進入,首先看到的是鐘樓和橘子樹園,這是伊斯蘭教給信徒禱告前淨身所用。從"修羅門"踏入寺內,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整排紅白條紋相間的拱門。剎那間,被莊嚴肅穆的氣氛所吸引,我佇立片刻,慢慢適應內部的昏暗,昏暗裡卻更突顯它的神秘。這座是伊斯蘭文化與文藝復興混合式的奇特建築,細緻的雕飾,美麗的拱門,都讓人不得不讚嘆超凡的藝術設計。
從外觀看去很像一座城堡。



橘子樹園及鐘樓。這座高93公尺的鐘樓,原是回教宣禮塔 。


內部有850根花崗岩、大理石圓柱,及425座馬蹄形拱廊,如森林般支撐著禮拜堂。佔地4千平方公尺,可容納2萬5千人,是僅次於麥加的第二大清真寺。走入其中,有如迷宮的感覺。禮拜堂深處,可以看到西班牙復興後,於西元1523年所改建的天主教堂。這座伊斯蘭色彩濃厚的禮拜堂,能夠留存下來,也可以說是種奇蹟。
寺中有850根花崗岩、大理石圓柱及425座拱廊。在一線陽光的折射下,呈現出神秘的色澤。


原先的拱券是磚砌的,色澤較為暗淡。

此處的拱券紅白色彩鮮明,是修復時塗上的顏料。




回教風格的柱子和拱門,下面卻掛著天主教的十字架。



柱子上的符號代表工作人的名字。


工作人的名字。

13世紀西班牙人驅逐阿拉伯人後,哥多華重新回到基督徒的手中。主教請示國王如何處理清真寺時,坦白說,在那個年代,怎容得下異教徒的寺廟。國王並未看過清真寺,下令拆除後改建大教堂。無奈清真寺實在太美,連基督徒也不捨得將它拆除。當時負責的建築師,向國王建議保留部份清真寺。至今,我們有機會一探天主教及伊斯蘭教文化的融和教堂,真的要感謝當時掌權者的手下留情。







大清真寺簡介:





原先的拱券是磚砌的,色澤較為暗淡。

此處的拱券紅白色彩鮮明,是修復時塗上的顏料。




回教風格的柱子和拱門,下面卻掛著天主教的十字架。



柱子上的符號代表工作人的名字。


工作人的名字。

13世紀西班牙人驅逐阿拉伯人後,哥多華重新回到基督徒的手中。主教請示國王如何處理清真寺時,坦白說,在那個年代,怎容得下異教徒的寺廟。國王並未看過清真寺,下令拆除後改建大教堂。無奈清真寺實在太美,連基督徒也不捨得將它拆除。當時負責的建築師,向國王建議保留部份清真寺。至今,我們有機會一探天主教及伊斯蘭教文化的融和教堂,真的要感謝當時掌權者的手下留情。







大清真寺簡介:
1. 西元711年,北非的摩爾人來到伊比利半島,以哥多華為首都,建
立威麥亞王朝。
2. 西元785至789年間,阿布杜勒‧拉赫曼一世,為了展現國力富
強,下令興建大清真寺。
3. 到了10世紀時,當時巴黎人口不滿3萬人,但哥多華人口已高達50
萬人,是人文薈萃的大城。哈克汗二世(Hakam II)時,國家的富強
達到顛峰,因此清真寺添加了豪華的裝飾,包括壁龕和回教式的中
庭建築。
4. 13世紀,國勢衰微,天主教亞拉岡與卡斯提爾兩王攻進哥多華,
自回教王朝收復國土。清真寺立即被改為天主教堂,許多大門被封
閉。目前只開放"贖罪之門"(Puerta del Perdón)進入寺內。高聳的鐘
樓是將回教的喚拜樓改建而成。
5. 1492年斐迪南征服了格拉納達,驅逐了阿拉伯人,結束回教長達
約700年的統治。
6. 大清真寺改建工作達兩百年,16世紀時完工。
百花巷
哥多華另一個有特色的景點是猶太區的百花巷(Callja de las Flores),小小巷弄裡掛滿時令花卉,時而有街頭藝人表演。在巷道中還可回望清真寺裡高達93公尺的鐘樓,特色十足。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