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旅遊中認識歐洲建築之美   

                歐洲的美,蘊含在藝術、人文、建築、自然景觀……等眾多方面,而觀賞建築之美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旅遊中最常參觀的建築有教堂、城堡、宮殿等,往往一座建築的背後,有著各種感人的故事與契機,總是耐人尋味。如果對建築略知一二,瞭解其中的歲月痕跡與歷史轉變從而體會人世的喜怒哀樂,讓建築饗宴提高旅遊品質,使旅行更為美好! 

 歐洲建築演變列表概述

年                                      代

建 築 風 格

階 段 劃 分

西元前8世紀至西元前2世紀

古希臘式建築

古希臘建築

西元前2世紀至西元4世紀

古羅馬式建築

古羅馬建築

西元4世紀

拜占庭式建築

 

西元9世紀至西元13世紀

羅馬式建築

中世紀建築

西元12世紀至西元13世紀

哥德式建築

 

西元14世紀至西元16世紀

文藝復興時期建築

文藝復興建築

西元16世紀末至18世紀初

巴洛克式建築

西元16世紀至

18世紀建築

西元18世紀初葉

洛可可式建築

 

西元19世紀

學院派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

西元19世紀末

新藝術建築

 

 

               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書中,認為理想的建築有三個要素:堅固、實用、美觀。維特魯威經常讚揚希臘建築師為了美觀,先後發明了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符合最美的比例-人體比例。後來達文西依照他的論述,畫了「建築人體比例圖」,在代表宇宙秩序的方和圓中,放入了一個人體。我們就從希臘柱談起。       

 達.文西畫的「 建築人體比例圖」(網路照片)

剪輯_2.jpg

 

      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

 

古希臘建築

年代西元前8世紀至西元前2世紀。

特色:樑柱體系結構,三角門楣、矩形基底、四面環繞列柱且形制簡單代表建築為希臘衛城的帕特農神殿,及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協和神殿

希臘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殿,建於西元前447~432年。(攝於2016年)

IMG_6864衛城_調整大小 .JPG

 

帕特農神殿原貌。

IMG_6936_調整大小 .JPG

 

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協和神殿,建於西元前581年 (攝於2011年)

4169協和神殿_調整大小 .JPG

 

古希臘建築的柱子以「柱礎、柱身、柱頭」所組成,以「柱頭」的風格特徵可分成三種柱式

由上而下:多立克柱式、 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網路照片)

剪輯_調整大小 .jpg

 

                 多立克柱式由希臘的多立克人(Dorian)發展形成,是最早出現的一種。柱頭極為單純、無裝飾;是由圓盤托著一塊石板。柱身有二十個凹槽,微凸略呈瓶狀,高度是直徑的六倍,無柱,又被稱為男性柱。

多立克柱式

IMG_2652_調整大小 .JPG

 

                 愛奧尼柱式西元前五世紀的愛奧尼亞人(Ionian)發展形成,柱型較為優雅纖細。柱頭是旋轉渦形或渦卷形裝飾,像一對羊角。柱身細長有二十四條凹槽,高度是直徑的九倍,有柱,又被稱為女性柱。代表建築為希臘衛城的伊瑞克提翁神廟。

愛奧尼柱式

剪輯.jpg

 

          科林斯柱式西元前五世紀出現在科林斯,是三大柱式中最晚出現的柱式,有柱柱頭裝飾更加精美、華麗,有是多層重疊莨苕葉裝飾 雅典的宙斯神廟採用的是科林斯柱式。

科林斯柱式

IMG_7554_調整大小 .JPG

 

古羅馬建築

年代西元前2世紀至西元4世紀。

特色: 發明混凝土和拱券 代表建築如羅馬競技場、萬神殿。 

              到歐洲旅遊常聽領隊希臘柱,羅馬拱」,羅馬人利用火山灰岩、石灰和水拌成的石漿稱為「黏漿」,類似現今的混凝土,對建築工程有重大貢獻。因創造出寬敞堅固的空間,從此大拱門、大圓頂就都能獨立,不像古希臘建築靠許多柱子來支撐。現代混凝土建築壽命約只有50年,而古羅馬混凝土2000多年來依然堅固,迄今屹立不倒!

羅馬競技場建於西元72-82年間。第 一層:多利克柱第二層:愛奧尼亞柱; 第三層:科林斯柱。(攝於2011年)

8257羅馬競技場_調整大小 .JPG

 

競技場內部。

8189羅馬競技場_調整大小 .JPG

 

萬神殿建於西元113–125​​​​​年間,前方是長方形的前廳,希臘式的三角門楣,山牆下是科林斯柱組成的門廊。(攝於2011年)

8617萬神殿_調整大小 .JPG

 

後方是羅馬式的圓頂。

8641萬神殿_調整大小 .JPG

 

半球體穹頂的高度和內圓的直徑相同(43公尺),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無鋼筋混凝土穹頂。

8644萬神殿_調整大小 .JPG

 

中世紀建築

年代西元4世紀至西元13世紀。

           西元395年,狄奧多西大帝去世,羅馬帝國永久分裂成東、西羅馬帝國,直到1054年, 基督教分裂成東方希臘正教和西方羅馬公教 ,最後影響到建築形式各自發展。羅馬式建築在東半部發展出拜占庭式建築;而西半部11世紀末葉,漸漸發展出哥德式建築。

拜占庭式建築

年代西元4世紀至西元13世紀。

特色:繼承古羅馬巴西利卡的基礎,發展出在方形基座上搭建巨大的圓形穹頂內部使用壁畫鑲嵌畫裝飾,柱子雕刻職務或動物圖案。

東羅馬帝國遷都拜占庭(今稱伊斯坦堡)後,與東方文明相交融,延伸出拜占庭式建築。拜占庭式建築風格與羅馬式差異不大,羅馬式的大圓頂像西瓜切成一半,成半圓形頂而拜占庭式的半圓頂的底部略微內縮,像個洋蔥頭。代表建築如:土耳其聖.索菲亞清真寺、泰姬瑪哈陵與聖巴索大教堂。

 聖.索菲亞清真寺落成於西元 537 年。(攝於2010年)

2332聖索菲亞博物館_調整大小 .JPG

 

聖.索菲亞清真寺穹頂。正廳主圓頂直徑31.24公尺,高55.6公尺。

2365聖索菲亞博物館_調整大小 .JPG

 

泰姬瑪哈陵,建於西元1632~1653​​​​​年間  。(攝於2015年)

IMG_2185泰姬瑪哈陵_調整大小 .JPG

 

莫斯科紅場上的聖巴索大教堂,建於西元1555~1561年間。(攝於2009年)

0047紅場四周_調整大小 .JPG

 

羅馬式建築

年代西元9世紀至西元13世紀。

特色:線條簡單、牆壁厚重、感覺比較穩重、開窗不大有點幽暗、典型的拱券式結構。

               羅馬式建築為歐洲中世紀一種以半圓拱為特徵的建築風格,其建築實例遍及歐洲大陸,對於起源時間有從5世紀到12世紀間不同的看法,但尚未達成共識。「羅馬式建築」又稱「羅曼式建築」。11世紀時,「羅馬式」的建築樣式廣為流行,意思是「類似羅馬式」。此時期西羅馬帝國已經滅亡了五六百年,所以特別強調,不是古羅馬建築。由於容易混淆,有時稱它為「羅曼式建築」。建築形式基本上延續了古羅馬時代的風格,又綜合了各種藝術風格。代表建築:義大利比薩主教座堂、法國聖賽寧聖殿

義大利比薩主教座堂正面,1092年落成。(攝於2011年)

7764比薩_調整大小 .JPG

 

義大利比薩主教座堂背面。

7738比薩_調整大小 .JPG

 

11世紀末葉,羅馬式建築在法國達到盛期,最具有地方特色和創新觀念的聖賽寧聖殿,建於1080~1120年。(攝於2018年)

IMG_1774土陸斯_調整大小 .JPG

 

教堂背面

剪輯_2.jpg

 

哥德式建築

年代西元12世紀至西元16世紀。

特色:尖肋拱頂飛扶壁彩繪玻璃、窗櫺(柳葉窗玫瑰窗)

         哥德式建築一詞最初有貶意,是指野蠻的日耳曼風格。哥德人屬於日耳曼人,征服羅馬刻意摧毀古羅馬建築,另創新風格。哥德式建築12世紀起源於法國,擴展到德國、義大利。它是由羅馬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整體風格高聳削瘦,以卓越的技藝表現神秘崇高的情感,令人心生敬畏。

   義大利米蘭大教堂有135座哥德式尖塔,始建於1386年,至1965年最後一扇銅門就位後才正式完工。(攝於2011年)

6251米蘭大教堂_調整大小 .JPG

 

哥德式建築的飛扶壁與尖塔-義大利米蘭大教堂。

6323米蘭大教堂_調整大小 .JPG

 

哥德式建築的尖拱與拱肋-義大利米蘭大教堂。

6344米蘭大教堂_調整大小 .JPG

 

巴黎聖母院最受人矚目的是那兩座大鐘樓,1345年落成。(攝於2018年)

IMG_2335巴黎聖 _調整大小 .JPG

 

哥德式建築的彩繪玻璃-巴黎聖母院。

IMG_2363巴黎聖 _調整大小 .JPG

 

文藝復興時期建築

年代西元14世紀至西元16世紀

特色:重新採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講究對稱秩序比例。

簡單的說文藝復興是一種復古運動,復興希臘羅馬時期的文化藝術,揚棄哥德式建築風格。認為哥德式教堂的尖塔、尖拱,象徵基督教神權統治的威嚴;而古希臘羅馬建築是非基督教的,應該喚醒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文藝復興15世紀時產生於義大利,後傳播到歐洲其他地區,因文化上的不同,形成帶有各自特點的文藝復興建築。義大利在文藝復興建築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自15世紀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建成,標誌著文藝復興建築的開端。布魯涅內斯基可以說是文藝復興建築之父,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圓頂與燈籠塔是由他所設計的。他死後也隆重地葬於此教堂中。

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正面,1436年落成。(攝於2011年)

7536聖毌百花教堂.JPG

 

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背面。

7528聖毌百花教堂.JPG

 

巴洛克式建築  

年代西元16世紀末至西元18世紀初

特色:建築雄偉、裝飾華麗,圓形穹頂、拱門;內部富麗堂皇,使用鍍金、銀飾和明鏡;四周有廣場、庭園、噴泉、雕像等

巴洛克式建築在16世紀末葉起源於義大利,盛行於17世紀,後逐漸影響至法國德國英國立陶宛。巴洛克初期與反宗教改革(15451648)有關,為了增進宗教普遍與虔誠。華麗誇張的雕刻,彰現出帝王般威權另一方面也炫耀教會的財富與權勢。

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是由多位知名建築師與藝術家共同的傑作,並有「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之稱,1626年落成。(攝於2011年)

8918教堂前廣場_調整大小 .JPG

 

寬大圓頂和豪華風格都是巴洛克式的特色建築。

8874聖彼得教堂_調整大小 .JPG

 

洛可可式建築

年代西元18世紀初葉。

特色:纖巧精緻浮華繁瑣

洛可可式建築是在巴洛克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是巴洛克的2.0版。洛可可本身不像是建築風格,說它是一種室內裝飾藝術更為貼切,並把裝飾推向極致。在建築上的呈現多以宮殿及一些代表性的教堂為主。大量採用曲線形及貝殼紋樣,由而得名。法國凡爾賽宮的內部裝飾,充滿著富麗絢爛,原本被後世稱為「巴洛克」的風格,不過在法王路易十六結束後,加入了一些「洛可可」裝飾,成為洛可可式的特色建築物之一。

凡爾賽宮建於1682年至1789年。(攝於2018年)

IMG_1545凡爾賽宮 _調整大小 .JPG

 

凡爾賽宮的鏡宮。

IMG_1677凡爾賽宮 _調整大小 .JPG

 

學院派建築

年代西元19世紀。

特色:門窗大氣、視野開闊;裝飾雕塑、賞心悅目;色彩繽紛、風格華麗。

  19世紀折衷主義的建築師認為:建築不必拘泥任何形式或風格。主導這種思想的傾向唯美主義,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藝術高」,當時的大本營是巴黎高等藝術學院因此被稱為學院派建築。學院派建築是一種混和型的藝術形式,多用於大型紀念建築, 而巴黎歌劇院可說是學院派建築的招牌。

巴黎歌劇院建於1862年至1875年。(攝於2018年)

IMG_2295_調整大小 .JPG

 

巴黎歌劇院側面。

IMG_2112_調整大小 .JPG

 

新藝術建築

年代:西元19世紀末。

特色:著重飄逸、流動的線條,各類裝飾由室內安置在室外。

               新藝術運動是1880年至1920年間,盛行於西歐地區的造型革新運動 ,其中以1900年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發展到最高峰。建築風格上的表現,著重飄逸、流動的線條,以及華麗的裝飾,包括神話人物的頭像、神像、獅身人面、羊頭人面及鳥獸花卉等裝飾,由室內安置在室外。

立陶宛國家戲劇劇院立面上的三個繆斯女神,代表希臘戲劇文化的主要形式:戲劇、喜劇和悲劇。(攝於2017年)

IMG_4455國家劇   門口_調整大小 .JPG

 

               西班牙建築大師安東尼.高第的設計成為新藝術運動的一部分,他的建築作品中,有七件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都在巴塞隆納。如下:聖家堂維森斯之家 、奎爾宮           、奎爾公園巴特略之家米拉之家、奎爾居住處教堂。其中聖家堂是全世界唯一還未完工,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建築。

「直線是人為的曲線則屬上帝。」                    安東尼高第

奎爾公園

奎爾公園曾是高第的住宅,外觀採用大量的馬賽克,呈幾何造型排列,顏色非常鮮明,這也是公園的特色之一。

公園入口處,建於1900年至1926年。(攝於2010年)

3047奎爾公園_調整大小 .JPG

 

3019奎爾公園_調整大小 .JPG

 

3034奎爾公園_調整大小 .JPG

 

米拉之家

米拉之家是高第設計的最後一個私人住宅,外觀運用白色石材,設計成波浪狀的建築,曲線流暢非常醒目。陽台上的欄杆,是用金屬鑄造而成,毎一個金屬欄杆造型都不一樣。

米拉之家建於1906年至1912年間。(攝於2010年)

3000米拉之家_調整大小 .JPG

 

 屋頂上的通風口及煙囪,造型設計成戴著鋼盔的士兵,令人驚艷。

3006米拉之家_調整大小 .JPG

 

中間塑像為安東尼.高第,攝於米拉之家。

3028米拉之家.jpg

 

聖家堂       

聖家堂是安東尼.高第的顛峰之作。外觀設計有三個立面,東面是「誕生立面」、西面是「受難立面」、南面是「榮耀立面」。而毎一個立面都建有四座鐘塔,12座鐘塔代表耶穌12位門徒。他將畢生的才華表現在聖家堂,將生命的黃金時期獻給了上帝,去世後安葬於聖家堂的地下墓室。聖家堂預定在2026年高第逝世100週年紀念日時完工,向他致上最高敬意。

聖家堂建於1882 年,預定2026年竣工 (攝於2010年)

3071聖家族教堂_調整大小 .JPG

 

內部的柱子與天花板設計的非常特別。

3082聖家族教堂_調整大小 .JPG

 

1901年,拉脫維亞首都里加建城700周年,發起改造城市運動,新藝術建築因此拔地而起。在里加新藝術建築的辨別可注重二點;1.每層樓的窗戶設計都不同。2.運用人物、動物、怪獸、花草等圖案或雕像,由室內裝飾在室外。

每層的窗戶設計都不同,及雕像裝飾在室外。(攝於2017年)

IMG_5157首都里加_調整大小 .JPG

 

IMG_5234_調整大小 .JPG

 

IMG_5160首都里加_調整大小 .JPG

 

建築源起於人類對生存的需求,起初藏居山洞遮風避雨、躲避野獸,慢慢演變成搭建居室。人類對於建築的要求不斷創新求變,使用各種建材,除了堅固實用,更提升到藝術美學的境界。在不同的年代、風潮,透過的不同思維,建造出各種風格的建築形貌,它代表進步,也述說著城市的歷史痕跡。讓我們不但享受到視覺饗宴,心靈也沉浸在愉悅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孫磊 的頭像
    孫磊

    雲遊浮生

    孫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