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七)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由10餘組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而成,有1,468多戶,現居6,000多人,99.5%是苗族人。距今已有2000餘年,是苖族第五次大遷徙的主要集散地,為中國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所以又有「千戶苗寨」之稱。

              我們由大北門換乘觀光車,到小北門下車;沿著河邊,從七號風雨橋走到四號風雨橋;午餐後,在民族團結廣場觀賞歌舞表演;然後走到一號橋風雨橋,搭車到觀景台,俯瞰苗寨風光;之後在古城遊覽,自行走回七號風雨橋集合。

西江千戶苗寨導覽圖

IMG_0342_調整大小

 

西江苗寨停車場

IMG_0312_調整大小 .JPG

 

 登上台階就是迎賓儀式場

IMG_0317_調整大小 .JPG

 

十二道迎賓酒

苗寨每天開寨時,一群族人都會在北大門外舉行迎客儀式,擺設12張長方桌,這便是苗家獨特的迎客最高禮儀,現為「十二道迎賓酒」、「十二道迎賓茶」。這十二道並非單純是飲酒,還包含了12重祝福與美好祈願。12道分別為:一道恭喜、二道善良、三道勤勞、四道勇敢、五道聰明、六道美麗、七道明理、八道誠實、九道寬宏、十道長壽、十一道富裕、十二道美滿。每一道都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既表達了對客人的美好祝願,也表達了苗族千百年的傳統價值觀。

這是第一道恭喜酒。

IMG_0581_調整大小 .JPG

 

 第二道至第十二道

IMG_0579_調整大小 .JPG

 

              苗族被譽為「歌的世界,舞的海洋」,苗家歌舞和民俗表演包括:傳統的歌舞、攔門對歌和攔門敬酒、苗族服飾展示等。

IMG_0341_調整大小 .JPG

 

風雨橋

苗寨四面環山,位處雷公山麓之中,「白水河」流經,將苗寨一分為二,河上建有數座「風雨橋」,亦稱「花橋」,流行於湖南、貴州、廣西、湖北等地。「風雨橋」有讓行人擋風遮雨的功能,故稱之。橋上由塔、亭組成,全部使用木料築成,傳統的風雨橋不使用鐵釘,而用「榫卯」銜接,縱橫交錯,結構精密而堅固。

到過西江苗寨的遊客都會對風雨橋的名字感到好奇,這些用苗語命名的風雨橋如何念?什麼意思?橋名如下:

七號風雨橋「僦餸嗡」ㄐㄧㄡˋㄙㄨㄥˋㄨㄥ,又為「回龍橋」。在村寨河的下游修建「回龍橋」,是西江苗寨的風俗,意思就是把龍潭的龍攔截住,不讓神龍順河游走,這樣就可保西江永遠得安寧、千年百代樂悠悠。

IMG_0344_調整大小 .JPG

 

            導遊告知下午集合地點就在第七條風雨橋,然後進入苖寨去吃午餐。

IMG_0352_調整大小 .JPG

 

六號風雨橋

IMG_0353_調整大小 .JPG

IMG_0368_調整大小 .JPG

 

五號風雨橋

IMG_0370_調整大小 .JPG

 

項圈廣場

IMG_0373_調整大小 .JPG

IMG_0374_調整大小 .JPG

 

              四號風雨橋「僦崬乧」ㄐㄧㄡˋㄉㄨㄥ ㄉㄡˇ,又叫「學子橋」;在橋的對面是世博林,以前是西江民族中學的所在地,從這裡走出了很多「山溝裡的鳳凰」。

IMG_0377_調整大小 .JPG

 

              三號風雨橋「僦喲妃」ㄐㄧㄡˋ ㄧㄡ ㄈㄟ, 又叫「遊方橋」或「情人橋」。遊方為苗語,就是談戀愛的意思。一到晚上就會有很多當地的青年男女,用情歌對唱方式,互訴愛慕之意。

IMG_0380_調整大小 .JPG

IMG_0385_調整大小 .JPG

 

我們在文和 旅餐廳吃「長桌宴」

IMG_0390_調整大小 .JPG

 

風味一絕「長桌宴」

「長桌宴」風俗歷史悠久,源自於苗家接親嫁女、外寨來訪貴客的聯誼,後來逐漸成苗家過年的一種喜慶方式,及最為隆重的待客禮儀。西江苗寨的美食以:酸、辣、甜等口味為主,當中酸湯魚、鼓藏肉、苗王魚、苗家雞稀飯等都是遊客必點的苗家特色飯菜。按照季節的不同,苗族人還會自製酸菜、糟辣、醃魚、醃肉、酸筍、酸蕨等的風味美食。

IMG_0395_調整大小 .JPG

IMG_0398_調整大小 .JPG

 

高山流水-苗族敬酒最高禮儀                 

              我們在「長桌宴」上 用餐片刻後,有五名苗家姑娘端著酒具、敬上攔路酒,伴著蘆笙奏聲,唱起;「管你喜歡不喜歡都要喝」的祝酒歌。姑娘們高舉手中的酒具,從高到低、將米酒一層一層依次流下、底層用碗接著、直接倒入客人口中,似「酒瀑」一般,高度約一米,這就是「高山流水」,苗寨人熱情好客,  以示對客人的歡迎。      

IMG_0422_調整大小 .JPG

 

              二號風雨橋「嘎銩僦」ㄍㄚ ㄉㄧㄡㄐㄧㄡˋ,螃蟹橋。傳說,以前西江平寨村村民飲水,就是經過此橋到河對岸水井挑水來喝。這口井裡有一隻神螃,無論多嚴重的乾旱季節,神螃總會從天而降到井裡,給水井造水,一年四季從未乾過。

IMG_0438_調整大小 .JPG

IMG_0441_調整大小 .JPG

 

                用過午餐後,我們於下午2:00在民族團結廣場看民俗歌舞表演。

IMG_0470_調整大小 .JPG

IMG_0458_調整大小 .JPG

IMG_0489_調整大小 .JPG

IMG_0500_調整大小 .JPG

 

             一號風雨橋「哿嗡僦」ㄍㄜˇㄨㄥ ㄐㄧㄡˋ,又叫「龍潭橋」。傳說:在龍潭橋上游50米的水潭有一條神龍,世代保佑著村民。

IMG_0513_調整大小

 

觀景台

看完民俗歌舞表演,坐電瓶車到苗寨「白水河」對岸的觀景台,白天在此能將「西江苗寨」的全貌盡收眼簾。整個苗寨以穿枋吊腳樓、田園風景與農耕生活為背景。層層疊疊的吊腳木樓、鱗次櫛比、氣勢恢宏,非常震撼。據說,當夜幕低垂,千戶人家亮起燈光,照亮了整片西江夜空,屆時更是一絕,會吸引無數攝影愛好者拍攝「苗寨千戶燈」的美景。可惜,我們要前往凱裡,無緣在此欣賞夜景。

IMG_0524_調整大小 .JPG

 

觀景台

IMG_0521_調整大小 .JPG

IMG_0522_調整大小 .JPG

 

「西江苗寨」有二大特色,一為「風雨橋」,再則是「吊腳樓」。

吊腳樓

貴州山區因天氣潮濕多霧,磚石房屋易凝聚濕氣,不宜居住,再則山上開挖地基成本很高,居民因地制宜,用純木「榫卯技術」,建造起了一幢幢「吊腳樓」。它們高懸地面,有通風乾燥、防止毒蛇野獸入侵的功能,可使族人在惡劣的環境下世代長住。

吊腳樓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的傳統民居,大致分為三層,底層圈養牲畜,中層住人,上層儲存糧食。大多數吊腳樓的修建都依山傍水,後半部建於傾斜度較大的山坡上,而前半部分則會以木柱作支撐,稱為「吊腳柱」。

IMG_0529_調整大小 .JPG

IMG_0531_調整大小 .JPG

IMG_0533_調整大小 .JPG

IMG_0538_調整大小 .JPG

 

嘎歌古巷

                 嘎歌古巷是苗寨原生態的真實情況,走進古巷,苗家人千百年來的生活場景彷彿歷歷在目。狹窄的巷弄,卻是西江千戶苗寨的發源地及核心區,是一條集觀光展示、旅遊購物、文化體驗於一體的「文化巷」。

巷子裡有西江歷史最早的「源西江」、有展現苗家古老祭橋文化的「家祭橋」、「楓葉女神」等文化圖騰,還有苗繡、釀酒、蠟染、手工紙、老銀莊、雷公山茶、古歌等獨特的文化遺產。

IMG_0542_調整大小 .JPG

IMG_0543_調整大小 .JPG

IMG_0544_調整大小 .JPG

IMG_0550_調整大小 .JPG

 

苗族的刺繡和銀飾的地位

在沒有文字記載的年代,苗家人以針代筆,用苗繡記錄著苗族的歷史變遷,代代相傳,故苗族服飾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 2006年苗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苗族銀飾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苗鄉俗語「無銀無花不成姑娘,有衣無銀不成盛裝」。銀飾象徵吉祥、幸福、美麗和財富,故以大為美,多為美,重為美。

兩位穿著苗族服裝、佩帶銀飾的姑娘正在刺繡。

IMG_0495_調整大小 .JPG

 

西江苗族博物館

博物館位於苗寨景區中心、蘆笙廣場對面,館內共設11個展廳,分別為:前廳、歷史廳、生產廳、節日廳、歌舞廳、建築技藝廳、服飾銀飾廳、苗醫藥廳、巫文化宗教信仰廳、生活廳、多媒體多功能廳等。館內珍藏有1220餘件苗族文物和350餘張具有代表性的圖片、畫像、書籍等。

IMG_0557_調整大小 .JPG

 

我也要來一碗香噴噴的米酒。

IMG_0556_調整大小 .JPG

IMG_0559_調整大小 .JPG

 

苖族的五次遷移路線。

IMG_0563_調整大小 .JPG

 

田園觀光區

                   梯田一層連著一層,遠遠望去,巍巍壯觀。苗家人在田裡養魚,魚吃下稻花,養成了稻花魚。魚也吃雜草,利於水稻生長。秋季收割時,稻壯魚肥,家家戶戶都“魚稻雙收”。

IMG_0536_調整大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孫磊 的頭像
    孫磊

    雲遊浮生

    孫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