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八)鎮遠古城
鎮遠古城
明史有云:欲通雲貴先守鎮遠;欲據滇楚先佔鎮遠。
鎮遠古城位於貴州東南鎮遠縣,其歷史悠久,自秦昭襄王三十年(西元前277年)設縣至今,已有2,280多年的歷史。宋紹定元年(西元1228),賜名鎮遠州,鎮遠這名稱從此沿用至今,元朝清朝時,在此設置道、府。 所以鎮遠古鎮不但是具有二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也曾經是西南邊陲要道,素有「滇楚鎖鑰」、「湘黔咽喉」之稱。是中國5A級景區,被譽為「東方威尼斯」。
鎮遠古城遊覽圖
鎮遠古城㵲陽河呈「S」形穿城而過,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兩城”的獨特風貌,將古城分成類似太極圖的樣式,所以也叫「八卦古鎮」或「太極鎮」。昔日,北岸是行政機構與平民商家聚集的地方,稱為「府城」;南岸是士兵駐紮之地,稱為「衛城」。至今城裡仍殘留一些古城牆和城門遺址,以及依山而建的古建築,都建於明朝,很有特色。
舞陽河呈「S」形穿城而過
青山含黛,漁舟唱晚;鎮遠不遠,一路向黔。
鎮遠古城的建築風格獨特,以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建築為主,融合了漢族和當地土家族的文化元素。㵲陽河上有兩座大橋,東側的祝聖橋是鎮遠古城的標誌性建築,當地人稱之為老大橋。西側是新修的,當地人稱為新大橋,兩橋之間即是古鎮主要範圍。
漫步在小巷中,看盡古鎮的風華與滄桑。
㵲陽河兩岸的建築鱗次櫛比,既有臨江遠眺的吊腳樓,也有清幽雅靜的寺廟、禪林,每一處都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河面上偶爾有遊船劃過,留下一道道漣漪,更增添幾分詩意與浪漫。
祝聖橋
祝聖橋始建於明朝洪武(1368年–1398年)年間,當時稱「溪橋」。現今的橋梁是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重建的,修復竣工時,適逢康熙聖誕,更名「祝聖橋」。橋長135米,寬8.5米,橋面距河床約14米,是古城的地標。橋上有一座三層重檐、八角攢尖的亭子,叫「魁星閣」,又名「狀元樓」。此橋曾是湘黔聯通的主要通道,自古既有「湘黔咽喉」之稱。
橋基修築三角形石墩,將水流引入橋孔,減少洪水對橋墩的衝擊。
魁星閣橫批:「河山柱石」
楹聯是:掃淨五溪煙 漢使浮槎撐斗出;闢開重驛路 緬人騎象過橋來。
西側是新修的新大橋。
禹門碼頭
古城從盤龍大橋到祝聖橋沿河共有九個碼頭,這些碼頭都有講究,有卸米、卸布匹的商業碼頭,有官員出入的官碼頭,有專門用於朝拜祭祀出入的碼頭...... 禹門碼頭位於鎮遠最繁華的地段,禹門亦即龍門,系黃河龍門的別稱,據傳這裡的禹門寓意功名及第,是專為中第的秀才舉人所建的。秀才舉人們從京城返回,大都從㵲陽河乘船至禹門碼頭登岸,以示榮耀。 往昔從雲南、四川由馬幫運來的貨物,必須在這裡報關後,才能上船運往湖南、江浙、沿海等地。
青龍洞古建築群
青龍洞古建築群位於鎮遠縣城東㵲陽河東端的中和山崖壁上,崖壁高80餘米,長300餘米。始建於明洪武21年間,至清初大致形成現有規模。整座建築群由祝聖橋、中元禪院(佛)、萬壽宮、青龍洞(道)、紫陽書院(儒)、香爐岩、令公廟、東山寺八個部分組成,共建有36棟單體建築,面積約3000餘平方米。整個建築群是融合了佛教經殿、道教廟堂、儒家書院、江西會館為一體的佛、道、儒、俗古建築群落。將中原建築與貴州苗侗吊腳干欄式建築,巧妙結合,是中國獨有的建築經典。1988年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青龍洞古建築群確定為「世界貼崖古建築園林」。
門票60元,年滿65歲以上不收門票,只須付5元的保險費。
青龍洞古建築群入口處。
中元洞
又稱中元禪院,在紫陽洞後側的崖壁高處,以天然石洞為山門,現有大佛殿、望星樓、六角亭等建築。
上方寫著藏經閣。
中元禪院
六角亭
中元洞內的神像
萬壽宮
即江西會館,在崖壁中段,共三進院落,現存山門、戲樓、廂樓、楊泗將軍殿、客房等建築。
文公祠是供奉民族英雄文天祥。
內部有文天祥的畫像與詩詞。
戲樓
萬壽宮的山門
紫陽洞
又稱紫陽書院,因宋代理學大師紫陽先生朱熹而得名,在青龍洞北側,現存山門、三角亭、考祠、老君殿、雷神殿、三官殿、聖人殿等建築,是貴州最早的學院。
青龍洞
青龍洞在崖壁南段,現有山門、正乙宮、呂祖殿、僧房、觀音殿、斗姥宮、玉皇閣、望江樓等建築。
青龍洞山門
鎮遠博物館
鎮遠博物館1987年籌建,1989年10月正式開幕,免費入內參觀。博物館具有歷史文化教育、知識普及教育等多種功能,集遊覽觀賞、藝術博覽、宗教研究、民俗展示和文化傳播等多種功能於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