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脫維亞(二) 里加
里加
拉脫維亞首都里加位於波羅的海岸邊,道加瓦河口。西元1200年,主教亞伯特帶領500名十字軍抵達里加,建立都城;並成立聖劍騎士團,開始與西歐文化接軌。
13世紀,德國人控制波羅地海北部地區。1282年,里加加入漢薩同盟,吸引西歐人來此定居,有「東歐的巴黎」和「新布拉格」的美稱。
18世紀,成爲俄國的貿易港口。1918年拉脫維亞宣佈獨立,定都里加。1940年併入蘇聯。1991年拉脫維亞再度獨立,里加重新成爲首都 。2014年加入歐元區,以歐元作為新國幣。
1997年里加的歷史中心被列入世界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認為里加豐富的「新藝術運動建築」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里加重要觀光景點地圖
美女如雲
拉脫維亞的男士因為戰爭所以死傷慘重,據拉脫維亞官方資訊:男女比例相差8%,居世界第一。拉脫維亞女性不僅多,個個身材姣好,貌似天仙,有“男人的天堂”之稱,或“美女成災的國度”。
新藝術建築
新藝術運動是1880年至1920年間,盛行於西歐地區的造型革新運動 ,其中以1900年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發展到最高峰。1901里加建城700周年,發起改造城市運動,新藝術建築因此拔地而起。
新藝術建築的辨別可注重二點;1.每層樓的窗戶設計都不同。2.運用流動線條裝飾外牆,包括人物、動物、怪獸、花草等圖案;並且將希臘神話的雕像,由室內安置在室外。
火藥塔
火藥塔建於1330年,是里加城防禦體系的一部分。1621年被瑞典軍隊摧毀,原始建築只剩下底座的白色基石。西元1650年修復火藥塔。
西元1937年到1940年,火藥塔重新改建成直徑 14.3 m、高 25.5 m、牆厚約3 m的城牆。目前是「拉脫維亞戰爭博物館」。
火藥塔對面是拉脫維亞郵政儲蓄銀行,牆上這些美麗的圖案應該代表各個地區的標誌。
瑞典門
瑞典門興建於1698年瑞典統治時期,是舊城保留下來中世紀唯一的城門。整個城門都是由紅磚砌成,屋頂有紅瓦。城門左側的建築是軍火庫,外牆可看見戰爭時留下的彈孔。城門前擺飾當年所用的大炮。
瑞典門外觀
瑞典門內觀
經過瑞典門通往城牆外是當年瑞典軍隊的營房,現在改成各式各樣的店鋪。
三兄弟屋
里加三兄弟屋在Maza Pils 街,門牌分別為17、19、21。三間雖然相鄰,但不是同時期的建造。17 號白色樓房是歷史最久的建築(被稱為白大哥),建於 15 世紀末葉,窗戶很小,當時只有教堂才能蓋大窗戶。外觀最特別在於階梯式的外牆。
中間的黃色建築,建於 1646 年(被稱為黃二哥),受到巴洛克風格的影響,。窗戶寬敞,室內明亮。大門在1746年時改用天然石材。
21 號的綠色建築(左),興建於 17 世紀後期(被稱為綠三哥),是狹長的古典主義建築風格。三棟緊緊相連,是里加舊城最著名中世紀民宅。
里加大教堂
里加大教堂是波羅的海地區最大的教堂,1211年接受主教的受任儀式以後,就擔任新教的主教座堂,同時也是大主教的居所。
1776年,教堂的尖塔雷擊後,整修時在90公尺的尖塔上加裝風向雞。1985年換上鍍金的風向雞。
1882年教堂內部更換管風琴,管風琴有124個音區、26個風箱、6718根風管,為當時世界之最,目前為世界第四大管風琴。
由於維修年代之不同,其建築擁有三種風格,鐘樓是屬哥德式。中間是屬文藝復興式。後方則屬羅馬式。
里加大教堂前廣場。
廣場上世界遺產標誌
大基爾特之屋
14世紀德國富商組成的行會,目前是國家愛樂管絃樂團的音樂廳。
小基爾特之屋
則是由工匠藝師組成的行會組織,是新哥德式建築,目前作為會議、展場及宴會之用。
貓之屋
憤怒的貓之屋,有個有趣的小故事。據說:屋主是一位富商,他想加入「大基爾特」商會,卻遭到拒絕。盛怒之下,就在「大基爾特之屋」的對面蓋一棟豪宅,並在屋頂兩端尖塔上,各裝置一隻翹起尾巴發怒的黑貓,貓屁股對著「大基爾特之屋」。後因雙方逹成和解,才將貓兒轉向。
里加聖彼得教堂
聖彼得教堂始建於1209年,是為該市的守護神聖彼得而建。15世紀初由德國富商請羅斯托克石匠擴建。階層式尖塔高123米,是里加最高聳的景點。二戰期間,整座建築物受砲火襲擊而倒塌。
修復工程始於 1950 年代,1970年代,蘇聯工程師重建教堂,並安裝電梯,可直達70米高鐘樓眺望里加風光。而尖塔遺跡的修繕工作直至 1973 年才完成。
教堂外觀鐘樓僅有一根指針,這是刻意依循古老傳統的設計。此鐘樓每天都會播放五次一首拉脫維亞民謠。 頂端上的風向雞,重158公斤,雞身包覆著金箔。
布萊梅城市樂隊雕塑
聖彼得教堂的後方,有驢子、狗、貓和公雞 — 布萊梅城市樂隊的雕像,由德國布萊梅贈送。雕刻家是德國格哈德•馬爾克斯1951年的作品。
是講述有一隻公雞、一隻貓、一條狗和一頭驢子。因為年紀大了,主人要宰殺牠們,於是牠們展開逃亡,而意外地碰在一起。根據驢子的提議,牠們決定一起去布萊梅做城市樂手。路上,牠們發現一間森林小屋,四個強盜正在享受著不義之財。這四隻動物一個站在另一個的背上(如雕像),決定演奏音樂來乞求一頓飽餐。牠們的「音樂」讓因作 心虛的強盜們居然害怕地逃跑了。動物們進屋飽餐了一頓,並決定在屋裡過夜。
當晚,強盜又回來一探究竟,屋裡一片漆黑,強盜看到了貓的眼睛在黑暗中發亮,以為那是火炭,想上前點亮手中的蠟燭。此刻,貓用爪子猛爪強盜的臉,接著驢用腿踢他,狗咬他,最後雞大聲啼叫,嚇的強盜們奪門而逃,再也沒有回來。而動物們則在那裡愉快地生活下去。
聖約翰教堂
興建於1234年,有800多年的歷史。十六世紀末,成為里加路德教派教堂。因不同時代的修改,建築本身同時融合了哥德、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風格。
市政廳
市政廳1334年建成,因年久失修重建過。二戰期間遭炮彈摧毀,1991年獨立後,根據舊照片及歷史文件,在原址再度重建,2002年落成。
市府大門的市之鑰
羅蘭雕像
矗立在市政廳廣場的中央「羅蘭雕像」,他是神聖羅馬帝國時期,查理曼大帝的勇將之一,也是一位公正的法官,集正義和自由於一身,被視為里加之守護神。
黑人頭之屋
市政廳廣場市政廳對面最耀眼的建築就是「黑人頭之屋」。在十四世紀時,有位德國商人以未婚的青年組成了一個行會組織—「黑人頭兄弟會」。兄弟會信奉的守護神是「聖摩里西斯」的黑人武士,所以便以黑人頭作為行會組織的標誌。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黑頭屋的房子被摧毀,1999年依原貎重建,屬文藝復興風格,山形牆立上四尊雕像(象徵海神Neptune、商業神Mercury)。大門右柱的塑像就是守護神「聖摩里西斯」,左柱則是聖瑪麗的浮雕。我們參觀時適逢整修外觀,外牆是用原建築畫布遮蓋,缺少真實感。
步兵槍紀念碑
步兵槍紀念碑矗立於步兵廣場,暗紅色的步兵雕像,原本是共產制度的象徵,故有人主張應該拆除;但也有人認為,步兵是由拉脫維亞人民所組成,目的是抵禦進犯的德軍,這樣的精神使得拉脫維亞終於能夠真正獨立。
自由紀念碑
自由紀念碑位於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的新舊城交接處,於1935年揭幕,紀念碑以花岡岩、石灰華和銅建成,高42米。為紀念(1918年-1920年)在拉脫維亞獨立戰爭期間陣亡的軍人而興建。
碑頂的婦女是自由的象徵,她手中的三顆金星代表三個歷史與文化區:維德澤姆、拉脫加爾和庫爾澤姆。碑文上寫著TEVZEMEI UN BRIVIBAI(拉脫維亞語),意為「為了祖國與自由」。
里加城堡
里加城堡是一個很古老的建築,曾經是利沃尼亞王公的宅邸,整個建築的內外結構都保留原貌。如今城堡分為兩部分,一半作為總統府,另一半是歷史博物館及外國藝術博物館。
克里斯多夫小屋
從前,道加瓦河畔有一個船夫叫作克里斯多夫。 有一天,他聽見河對岸傳來嬰兒的啼哭聲,他把嬰兒抱回家安置。隔天早上醒來,嬰兒不見了,卻有個裝滿黃金的大袋子,後人就用這些錢興建了里加城。據說,里加城的第一座建築物,就是位在當年克里斯多夫的家。
拉脫維亞國家藝術博物館
東正教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