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二)福州西湖公園
福州西湖公園
談到西湖,必想到杭州,到了福州才知曉這裡也有一個西湖。根據粗略統計中國有36個西湖,不同的西湖,一樣使人驚世駭俗,一樣叫人流連忘返,一樣給予心靈棲息……。
福州西湖公園
位於福州市區中心區域的西湖公園,起源於晉太康三年(西元282年)郡守嚴高所鑿,至今有1700多年的歷史。在唐末就已經是遊覽勝地,五代時,福州西湖成為閩王王延鈞的御花園,到宋代更富盛景。清道光八年(西元1828年)林則徐為湖岸砌石,重新修建,1914年闢為西湖公園,是福州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園林。公園面積為42.51公頃,其中陸地面積12.21公頃,水面面積30.3公頃。西湖公園由三個小島組成:開化嶼、謝坪嶼、窯角嶼,分別由柳堤橋、飛虹橋、步雲橋、玉帶橋銜接。
玉帶橋:連接開化嶼和窯角嶼。
飛虹橋:連接開化嶼和謝坪嶼。
柳堤
進入公園南大門就是寬約8米,長約139米的柳堤,原建於1930年。我們三月來訪,兩旁垂柳只有柳條沒有翠綠的柳葉。柳堤的中段即為「仙橋」。福州的西湖是一座人工湖泊,開鑿於西晉時期,引山水原為灌溉之用,因位於福州的西邊,故稱「西湖」。
西湖
開化嶼
在走過仙橋後,來到開化嶼,開化嶼是西湖公園的核心遊覽區。
開化嶼內風光
開化寺
在開化嶼中央有一座「開化寺」。這座開化寺為公園最古老的建築物,建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明嘉靖年間(1522-1566)知府汪文盛捐資重建。現有建築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總督金世榮重建,寺裡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
開化寺大門的楹聯:開士門寬容大眾;化城人喜拜如來。
尊客堂前楹聯:十字水中分島嶼;數重花外見樓台。
宛在堂
宛在堂以詩名“孤山宛在水中央”為堂名。是明正德年間(1506-1521),詩人傅汝舟的別墅。建後一時詩人雲集,傳為佳話。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改建為湖心亭。乾隆十三年(1748)黃任倡議複建,在堂中設立詩龕,作為福州詩壇同人吟詩聚會之地。後來堂為洪水沖毀,道光四年(1824)重建。
據說:當時對宛在堂前這尊雕像要以誰為原型起了不小的爭議。有關部門為求配合宛在堂的歷史,最初擬訂以李白為原型。但有人考慮到李白與福州的淵源不深,而提出辛棄疾或是李綱較為適當,因為他們都曾到過福州,也都是著名文人。幾經商議,最後決雕塑的詩人雕像就是這尊面部神情恰似李白,身穿明代文人衣服,頭戴宋代帽子的綜合體。
更衣亭
在開化嶼東南,始建于五代,相傳閩王王延鈞每與王后陳金鳳及宮娥乘船遊湖時,在此更衣休息。
鑒湖慕魚
新建的仿古園林建築,由鑒湖慕魚照壁、鑒湖亭、知魚橋、水榭等景點組成。
環湖步行道
外環步行道:從南大門入口,沿著東岸,經過福建會堂、西湖賓館,順著木棧道到左海公園,沿著西岸一直走到大夢山景區,環西湖一周可返回出發點。
內環步行道:從開化嶼往北,到窯角嶼的省博物院、龍舟文化園、左海公園;往西可到謝坪嶼的大夢山風景區,繞湖頭街回到南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