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民俗采風(三)九曲巷、意樓、十宜樓、玉珍齋、摸乳巷、石敢當
【九曲巷】
九曲巷顧名思義就是彎曲巷道,百年前的鹿港老鎮巷道都是既狹隘且又彎曲,其範圍涵蓋甚廣。若論保存完整極具盛名的九曲巷,非金盛巷莫屬,所以當地人就把「九曲巷」與「金盛巷」連在一起,「九曲巷」就稱「金盛巷」。當地人建造九曲巷有種二功用:一是防風、二是防盜避邪。
黃乙玲 - 思慕的人 音樂取自YouTube
曲巷冬晴
鹿港早期以商船貿易為主,許多據點都建在海岸與河口碼頭附近,秋冬之際,冷冽的東北季風毫無遮蔽的直吹,造成居民諸多不便。為有效的阻隔強烈海風的吹襲,於是將巷弄建成曲折迂迴的模樣,巷內則相形徐暖如春,有「鹿港八景」中的「曲巷冬晴」雅譽。
防盜避邪
早期盜賊猖獗,九曲巷因彎彎曲曲,岔路又多,外人走進如迷宮般,可分散盜賊人數,故易守難攻;此外,當地傳說鬼魂只能走直線,故居住在曲巷人畜可以平安。
「九曲巷」能「防盜避邪」,亦能阻擋冷冽寒風,有「曲巷冬晴」的雅譽。
【意樓】
鹿港的古蹟很多,但要尋找最具詩情畫意的景點那非「意樓」莫屬。是「鹿港十二勝」中的「意樓春深」。
由鎮內中山路一一九號巷弄進入,巷窄牆高,抬頭望去,一顆老楊桃樹枝枒曼妙越牆而出,後方的意樓有著大宅院裡的閣樓花窗。花窗用瓦片堆砌出精緻的圖案,由葫蘆、古錢排列而成。這花窗隱含多種涵意,圓窗代表圓滿、葫蘆象徵福氣、古錢意指財富,被喻為鹿港最美的磚雕窗花。這美麗的閣樓花窗背後,卻有著一段淒美的故事。
傳說,一百多年前,意樓住著一對新婚夫妻,女子名為尹娘。婚後不久,男子便想進京赴考,行前,他在牆邊種了顆楊桃樹,並對尹娘說:赴考期間「見樹如見人」。
世事難料,她的夫婿一去音訊全無,尹娘日日思,夜夜想,在意樓獨守空閨,望著楊桃樹,最後抑鬱而終。此淒美的故事,吸引不少遊客徘徊牆邊,望著意樓,念著過去。
2004年,意樓由俊美食品創辦人李俊德買下,重新整修,創下彰化縣自費修復古蹟首例。
【十宜樓】 (歷史建築)
鹿港的十宜樓位於金盛巷,巷中有一走廊橫空而過,可連結兩側房舍,橫廊與底下的巷道形成十字,好像今日的高架通道, 昔稱「走馬樓」。
早期鹿港地區文風鼎盛,相傳,十宜樓的主人是位好客的文人雅士,建造十宜樓是為邀請騷人墨客相聚於此吟詩、品茗、望月。只因此樓「宜琴、宜棋、宜詩、宜酒、宜畫、宜花、宜月、宜博、宜煙、宜茶」,故取名為「十宜樓」。是「鹿港八景」中的「宜樓掬月」。
巷道兩邊的建築即為十宜樓古厝。
左側二樓為防禦建築的「鎗樓」,設有槍口以防盜賊。是「鹿港十二勝」中的「銃櫃風雲」。
【摸乳巷】
摸乳巷位在菜園路38號旁的巷弄內,只因此巷相當狹窄,最窄的部份不到70公分。若有兩人迎面走來,會合時必定有肢體上的碰觸,因此就有了這逗趣的名稱「摸乳巷」,目前已成為鹿港著名的景點之一。常有遊客在此巷亂塗,曾封巷過一段時間。
【玉珍齋】 (歷史建築)
玉珍齋座落在鹿港中山路與民族路交叉口,是一棟巴洛克式三層樓建築,建於西元1930年,是當時鹿港顯著的地標。民國96年,【玉珍齋】登錄為彰化縣之歷史建築。
創辦人黃錦為地方富商,喜歡製作各式美味茶食、糕點宴請賓客。由於口感細緻、味道精美,於是開起了糕餅生涯。西元1877年(清光緒3年),黃錦創立了【玉珍齋】,【鳳眼糕】問世。並於西元1954年(民國43年) 6月註冊商標【玉珍齋】與【鳳眼】。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
玉珍齋的傳統糕餅充滿質樸的古早味,如今已是是台灣傳統糕點的經典代表,獲獎無數,在台北、桃園、台中、雲林各地都有門市,且在機場設有取貨專區。
石敢當
古人習俗認為對著道路的位置犯沖,是不吉利的地方。若要化解路沖,相傳將刻有「石敢當」三字的石頭,砌於房屋牆壁或立於橋道要衝,具有驅邪鎮煞、消災擋禍的功用。若由道行高深的道士主持更具效力。因此,現今台灣很多巷弄內還是可看到石敢當的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