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民俗采風 (一)鹿港文武廟
近來新冠肺炎漫延全球,想遨遊世界的朋友都坐困家中。不妨利用此時到鹿港小鎮走走,除了參訪三大古蹟(國定古蹟龍山寺及天后宮、縣定古蹟文武廟)外,還有八景、十二勝的雋永景致。當然也不能錯過逛逛老街,吃吃美食。
彰化縣長王惠美女士,任職鹿港鎮長八年期間,極力維護古蹟,推展觀光,使今日鹿港更具備參觀品質。
地圖取自網路
民國81年,彰化縣政府主辦「民俗采風」活動,由本校協辦,因當時負責編輯「民俗采風」手冊,感覺名稱既貼切又文雅,故取名鹿港民俗采風。
「民俗采風」手冊編輯及封面設計(背景為鹿港龍山寺)。
自古鹿港地區文風鼎盛,底蘊深厚。雖然曾居住附近30餘年,畢竟是外地人,對其文物古蹟、民風習俗了解尚淺,編寫的內容只沾皮毛,未入精髓,故僅供閒情逸緻遊客參考。
小城故事 鄧麗君 音樂取自YouTube
【文武廟 】 ( 縣定古蹟) 地址: 彰化縣鹿港鎮青雲路2號
鹿港文武廟,遠離熱鬧的老街,座落於鹿港南郊,環境幽雅,適合書院學子靜心讀書。文武廟在鹿港古蹟當中,是擁有最佳空間感的古蹟。1985年11月27日,被公告為縣定古蹟。
文武廟大門
進入文武廟,右方依序為文開書院、文昌祠、武廟,三座建築物雖相互毗鄰,建築歷史卻各有不同;左側闢有半月形的池塘,稱為「泮池」,為文祠的附屬建物。
【文開書院】 (縣定古蹟)
清道光4年(1824)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倡議興建書院,泉廈八郊商紳捐資響應,歷時三年至道光7年(1827)完工。
明朝亡後,大儒沈光文,字文開,流寓台灣,教導台人讀書,而有「台灣漢文化之祖」的美譽,故書院命名「文開」。書院當時藏書約30萬冊,供學子研讀,並聘名儒碩士執教,當時文風鼎盛。故鹿港人文素養高,出了很多詩人、書法家、文學家。
1895年,乙未戰爭日軍征台期間,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近衛師團南下,於9月3日進入鹿港,駐紮於文開書院。1943年(昭和18年),日本政府將文開書院改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館」。目前文開書院的左廂房仍保存兩塊有關「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古碑文。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古碑文。
台灣光復後,文開書院逐漸荒廢,民國64年12月9日書院遭到祝融之災,正殿及後殿受損嚴重,書院一度荒廢。僅前殿(三川殿)保存完好,其木作及木雕均為清代原貌,古樸優美。民國74年(1985)經指定為縣定古蹟,由政府出資依原貌重修。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文開書院再度受損,歷經數年於民國94年完成修復。
文開書院三川殿
前堂為書院的祭祀空間。
文開書院祭祀孔子。
前堂兩側。
【文祠】 (縣定古蹟)
文祠即為文昌祠,主祀文昌帝君,位於文開書院之右,武廟之左,居中間。清嘉慶16年(1811)鹿港海防同知薛志亮捐出俸祿倡建文祠、武廟。獲得士紳們響應,由士紳陳士陶負責文昌祠的興建,蘇雲從負責武廟的興建。
文祠三川殿
民國64年(1975)文祠遭祝融之災,建築物受損,民國74年(1985)由政府依原貌重修。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再度重傷文武廟三座建築物。民國91年(2002)再度重修,至民國94年(2005)完成修復。
重修文祠石碑
文昌祠。
文昌祠前的鐘與鼓。
主祀文昌帝君。
文昌祠為兩殿一院的格局,左右各有廂房。廟前闢有一半月形的池塘,稱為「泮池」。典故出自古代郡學稱為「泮宮」,旁置有水池,稱為「泮池」。古時凡新入學的生員,都需進行入學儀式,稱為「入泮」。此外,學子們應試前,往往先至文昌祠祭祀,循古禮於泮池邊摘取芹葉,插於帽緣,祈求考試順利;應試及第者,亦必到此拜謁。
泮池
【蓬萊第一泉】
文祠與武廟之間,有一口井水,稱為「虎井」,其水質甘美,有「蓬萊第一泉」之美稱。
蓬萊第一泉
虎井。
【武廟】(縣定古蹟)
武廟位於文祠右側,與文祠都創建於清嘉慶16年(1811)。武廟的外觀格局與文祠相似,亦為二進二廂。不同的是,武廟在東西廂房之前另建有獨立的拜亭。此外,三川殿並無門神彩繪,符合官祀廟宇的風格。
武廟三川殿。
正殿。
主祀關聖帝君。
武廟主祀關聖帝君,關平、周倉配享, 並同祀倉頡先師。由於關聖帝君也具有武財神的神格,很多工、商界信眾來此祭拜,香火較文祠更為興旺。目前正殿內保有嘉慶16年(1811)的「藻耀海天」與咸豐4年(1854)的「峻極于天」匾,是武廟的重要文物。廟旁有一塊日據時代的「忠魂碑」,是紀念當時在台殉職的日本軍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