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民俗采風 ( 五 ) 鹿港天后宮
【鹿港天后宮 】 ( 國定古蹟)
鹿港天后宮前身為鹿港天妃廟,原稱為鹿溪聖母宮,當地人俗稱「媽祖宮」。原廟創建於明末清初現址的北側,為早年閩籍移民守護神。後來,由施琅族侄施世榜於雍正3年(西元1725年)獻地,將廟殿遷建於此。寺廟方位坐東南東,朝西北西,廟門面對台灣海峽,遠眺湄洲祖廟。之後曾多次重修,形成今日規模。與龍山寺、文祠並列鹿港三大古蹟。 1985年原列為縣定古蹟, 2019年8月30日,升格為國定古蹟。
天后宮山門。
鹿港天后宮是台灣最早奉祀湄洲祖廟開基聖母神像的廟宇,由於年代久遠,神靈顯赫,信徒眾多,故香火鼎盛。每年農曆3月23日的媽祖誕辰,進香人潮總是將鹿港鎮內擠得水洩不通。
建築格局為三進二院,分別為前殿、正殿及後殿。廟宇富麗堂皇,古色古香,雕樑畫棟獨具匠心,彩繪及木石雕刻,皆精緻絕倫巧奪天工,堪為寶島工藝寶庫。
鹿港小鎮 羅大估 音樂取自YouTube
前殿(三川殿)
前殿面寬五開間,進身四開間,屋頂採用重簷歇山式的造型。殿兩旁為八卦門,正門往內退縮形成成ㄇ字型格局,營造層次美感。「入廟看廟門」,廟門象徵寺廟的門面。天后宮前殿精緻的石窗透雕(鏤空雕),剔地起突(深浮雕) 的龍虎石雕,精緻的彩繪及棟架上的木雕,皆是值得慢慢品味的匠師工藝。
前殿內的八卦藻井出自木匠大師王樹發之手,在昔日被當作是尊貴的象徵,除了展現富麗堂皇的效果之外,還有隔斷過高空間及保持室溫之用。
前殿
前殿兩側精緻的石窗透雕(鏤空雕)與剔地起突(深浮雕)。
前殿內部頂棚的「八卦藻井」
前殿門神。
門楣上方的「薄海蒙庥」匾是道光十年( 1830年)鹿港理番同知王蘭佩所書寫。意指媽祖護佑先民渡黑水溝來台。
前殿內部兩側的「伯牙學琴」圖。及下方的「李鐵拐幕天席地」。
正殿
鹿港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正殿為供奉主神的神聖空間。最大尊的媽祖聖像,為昭和年間天后宮重修時,新雕塑的土塑媽祖神像,為天后宮的「鎮殿媽祖」。
正殿神龕內第二尊媽祖,為同治年間,重修天后宮時的鎮殿媽祖,此尊媽祖為軟身的造型,請泉州「西來園」雕刻師傅連來雕塑。由於土塑媽祖為鎮殿媽祖,軟身的正殿媽則改稱「鎮殿二媽」。
正殿神龕內最前方的是湄洲開基二媽。清康熙22年(西元1683年)水師提督施琅(西元1621年-1696年)平臺時,奉請湄洲祖廟開基媽祖神像隨軍庇佑,此媽祖為湄洲開基媽祖6尊神像之一,後因助軍有功而受封天后,供奉於此。
鹿港天后宮主委張偉東說,大陸湄洲媽祖祖廟的六尊開基媽祖,現今僅存鹿港天后宮的「二媽」。二媽神像因長期受香火燻染,聖顏已成黑色,又稱「黑面媽」。湄洲開基二媽神像,只有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子時,從神房請出,安奉在神龕前方,形成神龕內的三尊媽祖神像前後排列,供信徒參拜至媽祖誕辰農曆3月23日。
正殿神龕內的三尊媽祖神像由後方向前依序為:鎮殿媽祖、鎮殿二媽、湄洲開基二媽(照片取自網路)
湄洲開基二媽神像(照片取自網路)
正殿兩旁的廂房分別在左廂房供奉境主公與月老,右廂房供奉註生娘娘與施世榜的長生祿位。
正殿左右兩邊的「千里眼」與「順風耳」,
正殿左右兩邊通往後殿的過廊。
後殿
後殿稱凌霄寶殿或天公殿,為五開間格局,兩層樓建築。一樓為太歲廳,供奉斗姥與六十甲子太歲星君。二樓為凌霄寶殿,主祀玉皇 大帝的「聖旨牌」。 神牌兩旁供奉張天師與玄天上帝神像,神牌前方供奉三官大帝神像。三官大帝為:天官、地官、水官三位大帝的合稱。按民間信仰說法,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各有執掌。
一樓為太歲廳,二樓為凌霄寶殿。
後殿左右兩側建築頂樓各有鐘樓與鼓樓。
太歲廳。
凌霄寶殿。
主祀玉皇 大帝的「聖旨牌」。
後殿前方露台為八卦造型,內有「天龍池」。殿前壁上畫有祖廟「興化莆田天后宮全景」,上方懸掛「吾家聖女」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