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6)海法、巴哈伊空中花園、凱撒利亞國家公園
海法
海法是「美麗的海岸」 之意,位於以色列北部港口城市,僅次於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是第三大城。西瀕地中海,背倚迦密山。海法屬於地中海型氣候,夏天炎熱乾燥,均溫為攝氏26度;冬天寒冷多雨,均溫為攝氏12度。
海法市景
海法夜景,由旅社房間拍攝。
巴哈伊空中花園
巴孛原本是波斯穆斯林什葉派。他主張世上所有宗教都源自同一上帝,只是上帝在不同的時間派遣了不同的「教師」去不同的地方傳道。巴孛並於1844年創立巴哈伊教,宣布自己就是救世主,是通向神的大門,同時宣布脫離伊斯蘭教。引發「巴孛之亂」 - 兩萬多信徒被屠殺,巴孛也被波斯當局在1850年處決。
他的繼承人巴哈歐拉(1817-1892)領導下,創立巴哈伊教,供奉巴孛為該教的先驅。巴孛的遺體被教友輾轉隱藏多年,於1899年運抵海法 。1908 年,任教長的阿博都·巴哈按照巴哈歐拉生前指定的地點修建巴孛陵寢。1921 年阿博都·巴哈去世後,巴哈伊教的聖護守基·阿芬第繼續其未完成的事業,他將陵寢修建成今天的模樣。
巴哈伊空中花園位於海法迦密山上,從山底到山頂總長1.6公里,包括19段階梯,金色圓頂的巴哈伊神社聳立山頂,是這座城市的焦點,也是標誌性建築。階梯總長1.6公里,兩旁有450多種的植物,成為當地著名旅遊景點。我們的車子從巴哈伊空中花園大門經過,停在花園上方向下俯瞰,此刻已是傍晚,不是拍照的好時間,但暑意減輕,卻是觀賞的好時刻。
車子行駛中拍攝的巴哈伊空中花園大門
由花園上方向下拍攝,這是一個巨大而美麗的巴哈伊花園。
由旅社房間拍攝巴哈伊神社的金色圓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8年將巴哈伊聖地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評價為不僅具有普世精神價值,在建築風格設計上也具備獨特的文化價值。是世界上第一個與近代宗教有關的建築群。
凱撒利亞國家公園
凱撒利亞位於特拉維夫和海法之間,西元前90年,由猶大國國王亞歷山大·詹尼亞斯攻占,成為一座猶太城市。西元前63年羅馬帝國征服此城,並令其自治。大希律王在位期間,約在西元前22年,開始建造一個深海港口、浴池、劇院、賽馬場、半圓露天劇場和遠程輸水的羅馬水道橋,力圖將此城打造為地中海貿易重鎮。為向羅馬示好,改名為凱撒利亞,意為「羅馬皇帝之城」。是早期重要的基督教中心。
古代城市的遺跡位於現代城市凱撒利亞以南約2公里處,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進行了挖掘,並在2011年設為國家公園。
凱撒利亞國家公園入口。
遠遠看到古代城市的遺跡。
城牆前擺放著出土的古羅馬雕塑。
劇場面海而立,看台分上下兩個台級,下台級13層,上台級11層,共24層,可容納約4000名觀眾。這個劇場仍在使用,坐在看台的高處,能看到蔚藍的地中海,它是目前以色列所發現的最古老的劇場。
劇場外貌。
劇場原貌。
順著拱門走出劇場,西側是一片斷垣殘壁。這裡擺放著許多雕刻精美的古羅馬大理石柱頭,雖已殘破,卻可想見,圓形劇場曾經是多麼壯麗,多麼輝煌。此外有石柱、石棺。石棺沒有繁複的雕刻,簡潔明快的幾何造型賦予它獨特的美感。
順著拱門走出劇場
石棺沒有繁複的雕刻,簡潔明快的造型賦予它獨特的美感。
彼拉多之石
希律王死後,羅馬總督彼拉多常居凱撒利亞。1961年義大利考古學家安東尼科法在劇院裡發現碑文『彼拉多之石』。彼拉多最出名的事蹟是判處耶穌釘十字架, 更確定了他曾經擔任猶大總督的職務,證明聖經確實是有歷史根據的。 ( 這塊石碑是複製品,真品收藏在以色列博物館)
彼拉多之石
臨海的馬車競賽場,右邊有看台,賽場地形如b字形,所以兩個轉角考驗駕車人的技巧。
競賽場地如b字形
海角宮殿,行宮中心放置一個淡水游泳池,用於游泳和沐浴,在此邊聚會邊泡澡邊看海.... 太棒了!還是海景第一排。
淡水池旁有幾何圖形的馬賽克地磚。
海邊一條岬角伸向海中,一些人站在海中的礁石上釣魚。右看,另一個岬角上有座古老建築,它曾經聳立的一座古燈塔,如今已不復存在。
岬角上有座古老建築,它曾經聳立著一座古燈塔。
羅馬水道橋
最初凱撒利亞人修築圍牆引水,希律王遠從迦密山將水源引入城內 ,並兼具保存美景,修建了12.8公里長的拱形高架水渠,透過拱形柱洞可看到碧藍的地中海。
凱撒利亞是西元前希律王打造的貿易重鎮,繁榮了數百年,直至拜占庭時期仍以興盛聞名。其後幾經戰亂,建築崩毀,杳無人煙,以色列建國之後才開發為旅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