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7)特拉維夫-雅法 、伯利恆
特拉維夫-雅法
特拉維夫-雅法是以色列第二大城。1947年,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的分治決議,建議雅法歸阿拉伯人所有;特拉維夫歸猶太人所有。1948年,以色列軍隊占領雅法,城中的阿拉伯人紛紛逃亡。1950年,以色列將建於1909年的特拉維夫,與有4000多年歷史的古城雅法合併,取名為「特拉維夫-雅法」,現已發展成爲地中海沿岸現代化城市,是以色列財政、金融、商業貿易、交通和文化中心。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特拉維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特拉維夫-雅法
雅法老城
曾經有羅馬人,希臘人,十字軍,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先後都占領過這裡,也都想極力抹去前人的痕跡,但斑駁的遺跡和牆面,仿佛在訴說著它的輝煌過往與歷史始末。雅法老城於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名錄》。
古城有著地中海風格,米黃色的石牆,搭配著歐式的窗戶,及艷麗的護欄與鐵門。家家戶戶的大門口都有自己的標誌,門牌是用十二星座圖案,大小圖形各異,充分表現自己獨具風格,也給都市注入了幾分活力。巷道狹窄,圍牆偏高,但行走其間,絲毫沒有壓抑感,反而有點懷古之情。
聖經故事:先知約拿違反神意,不肯去尼尼微,從雅法乘船逃跑,遇到狂風暴雨,約拿掉入海中,被大魚吞食,後來認罪祈禱,三天三夜才被耶和華救出。
領隊帶我們由此門進入。
老城的心臟地帶是一片密集的老房子以及彎曲的街巷,兩邊全都是用黃色石頭砌成的房子。斑駁的牆壁以及蜿蜒伸展的巷子,深藍色的門窗與樓梯,刻畫出雅法老城的面貌與性格。
門牌是用十二星座圖案,大小圖形各異。
十字架上方的四個字母ICXC代表耶穌,下方NIKE表示勝利。
雅法老城的中心廣場周圍有許多年代久遠建築,最醒目的首推聖彼得教堂。此教堂是雅法的地標,它高高地鐘樓矗立在海邊,占據了整個城市的目光。據說聖彼得天主教堂最初建於1654年,18世紀晚期曾兩度被毀,又兩度重建,目前的教堂是1903年修復重建的。當年從歐洲去耶路撒冷的朝聖者,乘船來到以色列,便從雅法港上岸,再前往耶路撒冷。所以耶路撒冷老城門中,其中一個朝向這裡的城門,被命名為雅法門。朝聖者們登陸時大多已是受盡折磨,疲憊不堪,此教堂為朝聖者們提供食物及醫療服務,讓朝聖者們心靈得到撫慰,精神飽滿的踏上朝聖之路。
老城的中心廣場
廣場中的噴泉用12星座裝飾。
聖彼得教堂是雅法的地標。
教堂內部。
廣場一角這座藍色的漂亮房屋就是當地一個很棒的餐廳。
信念門
此門雕刻著舊約聖經的故事,一側門柱是亞伯拉罕的孫子雅各之夢——夢見天梯,上帝應許賜給他土地和後裔並給予恩寵。另一門柱是亞伯拉罕將其兒子以撒獻祭於上帝,得到應允替罪羔羊。橫樑是古代死海西北岸的古城「傑里科」的陷落。
藍色的天空下,地中海的海水顯現出豔麗的湖藍色,映襯著雅法老城的石頭牆壁,分外悅目。
有著藍色塔頂的是雅法港口的老燈塔,後來被改造成為清真寺宣禮塔。
午餐時來到一家以色列的餐廳,他們的餐飲很好吃,不知是否因為以色列人流浪異國多年,嘗盡了各國飲食,發展出獨特風味。尤其是各種涼拌生菜,大多經過稍微醃漬,非常入味可口,不像一般許多歐洲餐廳,生菜吃起來好像吃草一般。
伯利恆
伯利恆位於耶路撒冷以南10公里處,隸屬巴勒斯坦,進出由以色列檢查哨管制。這裡是耶穌的出生地,也是以色列大衛王出生和加冕之地。耶穌得道後,此地成為世界上基督團體最早出現地之一,地位等同於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伯利恆人口約3萬人,經濟基礎是旅遊業,仰賴基督徒和遊客來此朝聖。
奧瑪爾清真寺
西元637年穆斯林佔領耶路撒冷,哈里發奧瑪爾訪問伯利恆,應許主誕教堂繼續給基督徒使用,並在教堂旁建造清真寺。 伯利恆近50年來基督徒大量外移,居民80%為穆斯林,卻只有一座清真寺。
馬槽廣場
伯利恆的市中心,位於主誕教堂前面。
主誕教堂
主誕教堂為紀念主耶穌出生的教堂,西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之母海倫娜,於馬槽原址始建,後毀於戰亂;現存教堂為西元565年查世丁尼大帝重建,目前由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及亞美尼亞使徒教會共同管理。2012年6月29日主誕教堂成為巴勒斯坦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此入口為「謙卑之門」-高約1公尺、寬約50公分,僅容一人彎腰進入。
正面的祭壇有金色光圈的聖母與聖嬰,屬於希臘正教的禮拜堂。
西元6世紀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修建的長方形會堂,由祭壇向外拍攝。
主誕教堂內大堂地板下的馬賽克遺蹟
教堂內的馬槽洞穴。
馬槽洞穴內情況。
馬槽洞穴為耶穌出生地,大理石地板鑲嵌「銀色聖誕之星」。
聖誕之星四周環繞15盞油燈,代表基督教各教派。
聖誕之星對面的馬廄聖壇。
傳說東方三博士夜觀星象,尋訪誕生的救世主。
聖凱瑟琳教堂
教堂緊鄰主誕教堂。聖凱瑟琳(西元287-305)是埃及亞歷山卓總督的女兒,學識淵博。祂宣稱在這裡見到顯靈的耶穌,後為基督殉教,被羅馬士兵所殺。海倫娜皇后因此蓋修道院紀念,成為修士的庇護所。現在的教堂是1882年鄂圖曼時期所建。
聖凱瑟琳教堂
聖凱瑟琳教堂內部
耶柔米雕像
耶柔米(西元342-420)是學識淵博的拉丁教父,晚年定居在伯利恆。他在聖凱瑟琳教堂的洞穴內,花了30年時間,先將希臘文聖經譯成拉丁文,又以希伯來舊約為基礎,重新譯為拉丁文聖經修訂本。
前方為耶柔米雕像,後方白色雕像為聖凱瑟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