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五國:吉爾吉斯(一)比什凱克、阿拉圖廣場、「馬納斯」民族英雄 、 比什凱克馬克思與恩格斯雕像 、弗朗茲將軍故居
吉爾吉斯
吉爾吉斯是由「草原」與「流浪」兩個詞彙所構成的名字。意為「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吉爾吉斯是中亞最小的國家,是內陸國,主要信仰為回教。領土依著天山山脈,一半以土地處海拔一千至三千公尺,有如詩般的遊牧風景,有「中亞瑞士」之稱。位於楚河流域,由於地處絲綢之路,控制著東西貿易,使它慢慢變得強大。漢朝時「烏孫」所在地,唐朝是西突厥汗國,這也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故鄉。
比什凱克
比什凱克市是吉爾吉斯共和國首都,位於阿拉圖山脈的北部邊緣,海拔約800公尺,是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流經此地的楚河河谷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一部分,是連接中亞草原與中國西北沙漠的捷徑,我國唐代玄奘西行取經走的就是這條路。
比什凱克1926-1991年改稱弗朗茲,以紀念前蘇聯軍事將領弗朗茲。現今的比什凱克市區街道整齊、寬闊,既可遠眺終年積雪的天山,也可看到掩映在樹木叢中風格迥異的建築。這裏沒有城市的喧囂,顯得幽雅而寧靜。
阿拉圖廣場
阿拉圖廣場是比什凱克的中央廣場,建於1984年,當時豎立列寧雕像。2003年,以一座名為自由的雕像取代。2011年,為慶祝吉爾吉斯獨立20周年,廣場上替換為瑪納斯騎馬的雕像。這裏不僅是休閑娛樂中心,也是各種活動及慶典的舉辦地。廣場上豎立一副大型的吉爾吉斯國旗,有衛兵守衛,定時舉行換班儀式。
阿拉圖廣場與四周景象。
飄揚著巨大國旗
民族英雄 「馬納斯」
「馬納斯」雕 像
在吉爾吉斯到處可以看到或聽到「馬納斯」,「馬納斯」事蹟推算產生於西元7至10世紀,他是吉爾吉斯族傳說中的民族英雄,他及其子孫八代,領導族人反抗異族,所以,馬納斯雕像就代表國家和民族的象徵。
吉爾吉斯人的祖先曾使用的古突厥文字,而後逐漸被遺忘,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將歷史事件與生活記憶傳誦下來,這英雄史詩就稱為「馬納斯」,所以「馬納斯」是人名,也是史詩名稱。
「馬納斯」英雄史詩
史詩敘述民族英雄馬納斯及其子孫八代,為爭取自由而奮鬥的故事。全詩共分八部18卷、23.4萬多行。分別以該部史詩主人公的名字命名,而以馬納斯的名字作為總名稱。2009年,中國申報《馬納斯》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蘇聯統治時期幫助發展出吉爾吉斯文字,使吉爾吉斯可以用文字記載下來,由當時兩位史詩吟唱家Sagymbai Orozbakov (1867~1930)及Sayakbai Karalaev (1867~1930)兩位耆老口述,完成二個版本錄音,整理出四冊「馬納斯」。忠實記錄並提供了吉爾吉斯族人民繁衍、生存、生產、發展等各個方面的寶貴資料,涉及文學、政治、歷史、藥學等多個學科領域。 2013年,吉爾吉斯也將「馬納斯的前三部」申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2014年由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三國聯合申報,「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共計33處列入世界遺產。其中包括:八剌沙袞城(布拉納遺址)、碎葉城(阿克.貝希姆遺址)。
廣場周邊環境
馬克思與恩格斯雕像等。
在馬克思生活得極其貧苦,無法支撐研究生活時,他得到恩格斯傾囊相助,才完成《資本論》等巨著。馬克思去世後,恩格斯繼續領導國際工人運動,成立第二國際,奠定左翼運動基石。 他與馬克思多年奮鬥,共同出版了《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著作,為馬克思主義打穩理論基礎。
馬克思(左)與恩格斯雕像
弗朗茲將軍故居
弗朗茲將軍是蘇維埃國家的一位傑出紅軍統帥,出生於比什凱克,他為中亞各國脫離沙俄的統治有很大的功勞,比什凱克市舊名為弗朗茲市,就是感念他的功勞。現在裝修為博物館。
四周街景。
因旅程即將結束,翌日將離開市區、前往伊塞克湖;比什凱克的惜別晚宴,領隊特別準備豐盛的中式餐,還有本土樂器演奏。8位ㄧ桌,菜單如下:1. 北京烤鴨、2. 養身香芋牛勒排堡、3. 重慶酸菜魚、4. 三絲炒米粉X 2、5. 白切土雞、6. 白灼俄羅斯青蝦、7. 清蒸活魚、8. 酸辣牛舌、9. 圓蔥爆羊肉、10.手撕包心菜x2、11. 油白菜 x2、12. 青菜豆腐湯、13. 水果拼盤x 2。
本土樂器演奏。
菜色由團員月琴小姐拍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