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列島-東莒(1)福正聚落、白馬尊王廟、東莒燈塔、大砲連
東莒
東莒與西莒兩個島嶼因為狀似兩隻趴在閩江外海的狗兒,昔稱「東犬」與「西犬」,民國49年合併稱「白犬鄉」。民國60年白犬鄉改名「莒光鄉」,也就有了東莒與西莒之稱。
東莒地圖
福正聚落
福正聚落曾經是東莒最繁華的村落,當地有句俗諺:「夏福正,冬大浦」。冬季時,位於南端大浦村可抵禦東北風。而夏日吹西南風,換成北端的福正村最適人居。因此,當地漁民會隨季節變遷,往返兩村港澳捕魚。
在漁獲量遞減,及兩岸情事趨緩下,漁民與駐軍相繼撤離。如今聚落榮景不再,僅約十戶人家,獨留一幢幢殘缺的石屋與東莒燈塔遙遙相伴,引人惆悵。但寧靜純樸的它,散發出另一種幽靜之美。
我們下榻的旅社——東莒容叔芽窩
村落是閩東式建築,多為簡單的二落水、亂石砌,是馬祖傳統聚落所獨特的人文氣息。
苦苓的著作「我在離離離島的日子」一書是在此屋(福正村43號)完成寫作 。
防空洞
福正沙灘
白馬尊王廟
相傳,漢朝統治南方的閩越王第三個兒子,因勇武且愛騎白馬,人稱白馬三郎。有次得知有尾巨鱔在深潭處出沒作亂,危害百姓,白馬三郎便前往為民除害。他一箭射中巨鱔,但巨鱔瀕死之際,卻以尾部纏住三郎,拖入深潭同歸於盡,當地人為感念白馬三郎而立廟。廟宇原建於清道光年間,2000年時因建築構造陳舊,拆除重建。除主祀神明為白馬尊王及夫人外、陪祀神為臨水夫人及馬元帥鎮守著村落。此廟宇的封火山牆非常美觀,導遊說:若不是老師傅絕對造不出此風格的封火山牆。
東莒燈塔
東莒島燈塔又名「東犬燈塔」,位在東莒島的東北方。創建於清同治11年(1872年),是台灣第一座使用花崗岩建造的燈塔,外觀漆成雪白色。燈塔牆厚99公分,高約19.5公尺,光程可遠約31公里。於民國77年被內政部評定為台閩地區第二級古蹟,現已列為國家古蹟。
而今輪船都裝有GPS衛星定位系統,燈塔不再背負實際的引航功能。儘管如此,東莒燈塔每夜依舊閃耀著一長兩短的燈號,盡其已責,這座燈塔顯然成為東莒的地標。
房舍
燈塔物品展示室
東莒島燈塔的草地上,築有一道長達30公尺的白色矮牆,正對員工辦公室。這是一道防風牆,兩側皆有步道。由於此地風力強勁,強風吹襲時,工作人員低著身體快速通過,手上的煤油燈才不會被吹熄。
霧砲
1958年台海情勢緊張,燈塔暫停發光, 35年後,1993年才重新開燈啟用。
大砲連
「大砲連」位於東莒島燈塔不遠處,營區沿著東莒北端的海岸線綿延數百公尺,內有指揮部、觀測所、營房、壕溝與軍事設施……等都保留完整。入口處有一座類似砲彈頭的錐形水泥柱,上面刻有「大砲連」,裡面有一座8吋榴砲,主要任務是扼守莒光與南竿間的莒光水道。而今人去樓空,雖有些唏噓,也象徵兩岸的和平相處換來的結果,多麽希望兩岸永久和平,讓子孫們遠離戰爭,這應是領導者的智慧。
入口處有一座類似砲彈頭的錐形水泥柱,上面刻有「大砲連」
8吋榴砲
英勇紀念碑
民國 84 年,有位在服役的士兵違規到海岸邊撈取貝類,不小心失足落海。班長為了搶救士兵卻不幸罹難,因此「大砲連」立碑,紀念這位英勇的班長。
大砲連看燈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