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蘭卡(三)丹布拉石窟寺廟
丹布拉石窟寺廟 Dambulla Cave Temple 【1991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石窟寺建於「象身山」,山形因像一頭大象而命名。是西元前一世紀由瓦拉甘巴胡所建造,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丹布拉石窟寺建築群主要由五座大小不一的洞窟組成,共有151尊佛像,以釋迦牟尼佛的雕像為最多。其中最大的佛像長達14公尺,以整塊岩石雕刻而成。洞窟裡畫滿了佛像與菩薩,從牆壁到天花板,面積超過2000平方公尺,內容包括釋迦牟尼的本生故事。
石窟寺廟入口
石窟寺建築群主要由五座大小不一的洞窟組成。
據文獻記載,西元前一世紀時印度入侵,阿努拉德普勒的國王瓦拉甘巴胡不敵,便逃亡至此,在僧侶們與佛教信徒的保護下生活了好幾年。當他再度奪回政權後,便將石窟打造成一座寺廟捐給僧侶,之後歷代的國王也不斷地增建和維護,幾個世紀後,這裡已經成為當地非常重要的信仰中心。
丹布拉金寺共有五個石窟,分別為:
一號洞窟-「眾神之王廟」Temple of the King of the Gods
內部主要為佛祖涅槃像,長約14公尺的臥佛,是用整塊石材雕刻,背部與岩壁相連。臉部幾乎沒有表情,是典型阿努拉德普勒晚期的雕塑。佛祖的金色架裟,衣褶飾紋雕刻細緻柔軟,枕頭繪有蔓草化卉,腳板塗成紅色是為了紀念先祖在抵抗印度人攻擊時腳底沾滿紅土,繪有蓮花圖飾象徵涅槃之意。 洞穴還有另外的雕像,是佛陀的弟子阿難尊者,站在佛陀的脚邊。
Makara Thorana瑪卡拉索拉納(龍拱門)
腳板塗成紅色是為了紀念先祖在抵抗印度人攻擊時腳底沾滿紅土,繪有蓮花圖飾象徵涅槃之意。
佛陀的弟子阿難尊者,站在佛陀的脚邊。
二號洞窟-「偉大國王廟」Temple of the Great King
洞窟寬52公尺,深23公尺,高7公尺,是建築群中最大、也最精采。有佛像、壁畫與佛塔,內有所有洞窟中最大佛像與佛塔。56尊佛像中,39尊打坐姿態,16尊站立,還有1尊臥佛。其他兩尊與眾不同的塑像,一尊是創建者瓦拉甘巴國王。另一尊是西元1190年將寺廟大幅整修,並將佛像貼金的「尼桑卡馬拉國王」。
二號洞穴入口
洞窟內有一座小舍利塔,也有座鐵欄干隔離的方形空間,裡面有一個盛水容器,水是從洞頂往下滴,據說:它是具有療效的「聖水」。
洞窟內有一座小舍利塔。
佛陀坐在眼鏡蛇神盤繞的軀體上 , 三頭蛇神為佛陀護法。
洞窟中佛祖的頂冠各異,原因是2千多年的歷史,在不同王朝、皇帝隨著時代生活背景的不同,對佛祖肖像的詮釋也不盡相同。
三號洞窟-「偉大的新神廟」 New Great Temple
建於1747~1782年,由康提王國最後一位國王拉賈辛哈Keerthi Sri Rajasingha建造,岩石表面塗有豐富的色彩,並裝飾康提時期藝術傳統繪製的壁畫。內部彩繪風格與前二洞略有不同,有57尊坐佛、立佛及一尊臥佛,同樣具有豐富的壁畫。
洞窟的牆壁上都是彩繪壁畫,是用樹汁繪製而成的,導遊介紹這裡是乾壁畫。雖然歷經歲月的摧殘,至今仍保留著舊時的亮彩。臥佛像長約9公尺,臉部呈現出非凡的平和與安寧的表情。
康提王國最後一位國王拉賈辛哈
四號洞窟-「西面的廟宇」 West Temple
內有21尊塑像,中間是一個小舍利塔,被稱為索馬切蒂亞Soma chetiya,是以瓦拉甘巴國王的王后名字命名。很多遊客來尋找此佛塔,據說與美麗有關。
索馬切蒂亞舍利塔
五號洞窟-「第二新寺廟」Second New Temple
是最晚建造的,由天然岩石屋頂和四面牆組成。年代約在康提王國(1469~1815年)之後,內有11尊佛像,包含一尊10公尺長的臥佛。所有洞窟內的彩繪壁畫都是用樹汁繪製而成,最外的一幅歷經2000多年,依舊鮮明清新。此洞穴中的佛像不是從岩石上雕刻的,而是用磚和石膏製成。主像是長10米的臥佛。他的背後是壁畫。
洞窟寺外的睡蓮,是斯里蘭卡的國花。
庭院中的菩提樹。
達康國際旅行社 電話:04 2315 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