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張家界(四)土家風情園
土家風情園
張家界土家風情園(又稱土司城),位於張家界市城區,始建于雍正八年(西元1730年)。是一座古老的土家山寨,1999年由民營企業家楊剛年先生總投資7500萬元修繕。城內收藏有大量的文物,有「南方紫禁城」之美譽,是國家4A級景點。
土家風情園導覽圖。
建築代表作有:土司城堡、擺手堂、土家山寨、垕王宮、九重天世襲堂等。特別是九重天世襲堂,依山造閣,氣勢恢宏。
台灣虎字碑
土家風情園裡有一座石刻「虎字碑」,字高1.4米,寬0.8米。此碑係由台灣原版翻拓複製而來。中書「虎」,上款作「同治六年」,下款作「臺鎭使者劉明燈書」;此句出於《易經.乾卦》中的「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其用意是具鎭風止煞、辟邪祈福的民俗作用。世人多愛其草書,摹拓有加,今碑列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肯定其歷史價值。
劉明燈,湖南永定的少數民族土家人,清同治五年十月二十五日由福寧總兵調任臺灣總兵。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北巡臺灣,自淡水進入噶瑪蘭時,曾沿途刻石以記趣:「虎」字碑即立於草嶺古道之畔。
東南第一功
走過小石橋,見一牌坊上面寫著:「東南第一功」五個字。其背後有著光榮的歷史!明朝嘉靖年間,湘西的土家聯軍,為抗擊倭寇,立下了赫赫戰功,嘉靖皇帝御賜「東南第一功」的榮譽。
圖騰柱
擺手廣場中間有一根圖騰柱,此柱高12米,直徑1.2米,上面寫有「彙集武陵精神,傳承土寨風情」,這12個大字是用魯班文一筆書寫而成的。若非特別介紹,遊客很難認識這些字。圖騰柱後方就是擺手堂,因解說員說:擺手堂陰氣太重不要拍,所以就沒有特別拍攝。
擺手堂
與「東南第一功」牌坊相對的是擺手堂,也稱「神堂」,是土家族用於祭祀祖先和跳擺手舞的「廊場」,也是古時土司王議事、接待貴賓的重要場所。土家族擺手舞的流傳地域十分寬廣,是原始的祭祀舞蹈,集歌、舞、樂、劇於一體,表現土家人生產、生活和征戰場面。清代有多種縣誌中都有詳細的記載,如:《永順府志》、《永順縣誌》……等,土家族擺手舞已經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了。
垕王宮遺址
九重天世襲堂與茅古斯列入世界金氏紀錄
茅古斯-民間舞蹈
「茅古斯」為土家語,原意為全身長毛的祖先;亦為湖南省土家族傳承的一種民俗祭祀活動(民間舞蹈)。表演者赤身裸體,再用一些細長麥作成幾條草鞭子,下身用一根又長又粗的麥,象徵男性生殖器。舞者赤足而舞,動作簡單樸素。從舞者的裝扮來看,反映土家族人祈求豐收、繁衍子孫、祛病除災的民俗生活,亦可看作生殖崇拜的遺留。多在春節或有《擺手舞》活動時穿插演出。流行於湖南湘西古丈、龍山、永順等土家族地區。
九重天世襲堂-吊腳樓
九重天世襲堂為木石結構,共有9重12層,高48米,依80度陡坡而建,整座樓房全部用榫卯連接,沒有用一顆鐵釘,堪稱土家族建築史上的奇蹟。古人說:天有九重,最上一重是上帝和君主居住的地方,所以叫它「九重天」。該建築於2002年9月被世界金氏紀錄認定為中國最大、最高、最完美的木質結構吊腳樓。有「不上九重天,枉到風情園」之說,這棟九重天世襲堂為土家風情園的精華和靈魂所在。目前是土家民俗博物館。
九重天世襲堂又稱土家沖天樓
樓邊的四爪蟒是排水系統,雨水順著白蟒體內流下,從嘴部流到下方的蟾蜍嘴裡。
九重天世襲堂目前是土家民俗博物館。
農耕、文化區。
2001年4月,朱鎔基總理回到闊別六十年的土司王城,回憶起當年的崢嶸歲月,感慨萬千,在沖天樓門前石碑,寫下了一首七言律詩「憶故園」。
憶故園——朱鎔基
湘西一夢六十年, 故園依稀別有天。
吉首有材旋歌盛, 張家界頂有神仙。
長街攘攘人丁旺, 童山濯濯心怏然。
浩浩蕩蕩早日現, 鬱鬱蔥蔥夢始圓。
館內藏有朱鎔基的題詩。
朱鎔基很少題詩留名,他曾說:「我一不怕你找我借錢,二不怕你找我求職,就怕你找我題字」。朱鎔基在張家界的土司城,破例題了一首詩,讚嘆故園之美,頗為珍貴。
尊師重道,啟蒙儀式。
庭院中的水池。
留言列表